新疆手鼓,维吾尔语称达卜,为民族冲击乐器,民间相传甚久,清朝已有笔墨记录。是用桑、核桃等木作框,圆形,直径25—40厘米,高9—12厘米,框面刻画斑纹或用宝石、彩玉镶嵌,美丽雅观。框内大都小铜、铁环。一面蒙羊皮或驴皮,高级品则用品皮。吹奏时双手瓜代伐鼓而发音。一般以右手伐鼓心,发音“咚”,用于强音;左手伐鼓边,发音“嗒”,用于弱音;双手伐鼓边可作滚奏。手鼓为维吾尔黎队独奏或伴奏时最常使用的冲击乐器。亦可作为合奏乐器,以分歧的击奏法子吹奏出美好动人的旋律。还有小手鼓,直径10厘米左右,常作为民歌演唱中的伴吹打器。
达卜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就已呈现,隋唐时代,达卜随西域歌舞传入要地本地。1759年今后,达卜参加清朝的回部乐。持久以来,达卜遍及传播于民间,成为新疆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吉克和锡伯等多数民族的民间乐器。
在持久的成长中,各民族的达卜形制略有分歧,各具特点,音色丰硕,遍及用于器乐独奏和民间歌舞伴奏。
维吾尔族群众很是喜爱达卜,男女老幼城市吹奏。在维吾尔族各类情势的器乐独奏和歌舞伴奏中,它都是不可缺乏的紧张乐器,常常作为领吹打器使用,并起着和谐乐队高、中、高音和同一节拍的批示感化,除可独奏或伴奏外,还能进行合奏。
达卜音色响亮清脆,声响力度变革幅度较大,吹奏本领灵活多变,可以起到衬托各类分歧乐曲情骨气氛的感化。
达卜因为传播地域的分歧,而构成特点各别的吹奏气概与门户。传统的吹奏本领重要有鼓心音、鼓边音、掌音、指音、挫音和弹音等,奏出的声响凹凸抑扬,构成丰硕的音乐说话。
别的,也可将达卜置于两腿之间,双手滚奏鼓边,收回如铃的噪音。
维吾尔族:吹奏时,双手“虎口”扶住鼓框,除拇指外,别的各指都可用于伐鼓。手指敲伐鼓面的分歧部位,能收回声响有此外“咚”、“哒”之声,音色变化多端,表现力极其丰硕。动摇鼓身,使小铁环撞伐鼓框,亦能收回“沙沙”的声响。
乌兹别克:吹奏时,左手持握手柄,用右手拍伐鼓面。在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和锡伯族,达卜凡是由夫君吹奏。
尤其怪异的是,塔吉克族的达卜,几近全由男子吹奏,这是多年来留下的传统风尚。
达卜鼓框木制,内缀有小铁环,单面蒙皮,各民族的达卜形制略有分歧。
达卜是在扁圆形的木制鼓框上,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很多小铁环而成。现达卜还多蒙以蟒皮,使发音响亮清脆。
在维吾尔族,达卜有大、中、小型三种,面径36~52厘米。一般乐队和手鼓动伴奏经常使用中型鼓,鼓面直径约44厘米,鼓框高5厘米左右;木卡姆伴吹打队则用大型鼓和小型鼓。
乌兹别克族的达卜,在形状、建造和奏法上,都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类似。锡伯族的达卜,鼓的后背设有一个手柄,拴系于鼓框内侧,鼓背用羊皮粉饰,中间留有通孔。
塔吉克族的达卜,鼓框宽大,形制别开生面。民间多使用白杨木制的旧筛子边据作鼓框,蒙以狼皮、牛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不缀小铁环,有的只在鼓框中装以3副小铁钹。吹奏起来,音色低落、淳朴,装有铁钹的达卜,声响更加铿锵富丽。
新疆手鼓作为一种传统的新疆民族音乐,已获得了遍及的传布。好比:香港四击头冲击音乐会演出的节目中,有新疆手鼓的演出;在香港鼓乐节暨香港中乐团27乐季开幕音乐会上,也演出了新疆手鼓。同时,另有艺术家艾尔肯将新疆手鼓和西班牙吉他融为一体,使音乐的节拍更加晦涩。
新疆手鼓在新疆地域使用广泛。一名以“老知了”签名的文章如许记叙道:“北疆之行的起头是乌鲁木齐至北屯,要走一条经由过程‘古尔班古特戈壁’、准葛尔盆地,花上10个小时才气走完的车程。我在车上听着司机放着带有新疆手鼓节拍的音乐,而相伴的是车内人们跟着公路升沉而上下左右的‘手舞足蹈’。”
新疆手鼓在影视作品中也获得了遍及的利用。好比,在影片《卧虎藏龙》中,经由过程使用新疆手鼓,更充实地衬托了片子结果。2001年03月22日《北京晚报》记者描写道:《卧虎藏龙》的音乐中西合璧,出自旅美作曲家谭盾之手。并且分歧的场景采纳分歧的乐器,为共同周润发的侠客风度,使用笛、箫;面临茫茫的大漠,新疆手鼓又成为了配角。
责任编辑:张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