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关于羊皮胡琴来历的传议,我不能说得十分准确,但能大体描述这个凄美爱情故事的主要梗概。很多年以前,有一对热恋的情侣在草原上牧羊,他们常常在一起唱山歌、跳弦子,但由于土司的阻挠,他们的爱情最终没能结出甜美的果子--那位姑娘忧郁而死,但为了能天天听到心上人的歌声,她变成了一只温顺的小羊,陪伴着孤独的牧羊人。后来小羊也死去了,牧羊人就按小羊死前的愿望,用它的皮做成了草原上第一把羊皮胡琴。
在巴塘,就像农户拥有耕犁、牧民拥有马鞍一样,凡有男儿人家都有羊皮胡琴。央勒节到了,艳艳的秋阳热吻着“姑娘”苹果的脸庞,龙王塘女人们的弦子舞跳得妩媚婆娑,男人们的羊皮胡琴拉得酣畅淋漓。这时姑娘们谈论小伙子最多的,不是哪一个长得威猛剽悍、哪一个家中殷实富足,她们百般品味的是他们怀中的那把羊皮胡琴和琴手们拉羊皮胡琴的技艺。
名扬天下的巴塘弦子音乐,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到观在的。这里的“口传”,是指巴塘人把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向往编成弦子歌曲,一代代传唱下来。“心授”则是指琴手从小在拉为弦子伴奏的羊皮胡琴时,根本就不会去拜师学艺,民间的就是民间的,它的旋律和技巧从来就不在纸上,而是像那条绵绵不尽的巴曲河,永远流淌在琴手的心里。因此琴手拉羊皮胡琴更多依赖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感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琴手的心中,自有一张“神仙谱”。
巴塘文休馆业余演出队的扎西,是巴塘数一数二的好琴手。只要有他参加的演出,“头琴”往往非他莫属。所谓“头琴”,大体相当于交响乐团中的“首席”,其实头琴比首席更举足轻重。在重要的演出中,不但音响师要把拾音器安放在头琴的琴筒里,而且整个演出的队形变化、节奏的把握及很多细节的拿捏,演员们都要跟着头琴的演奏来完成。可以说“头琴”实际顶得上大半个导演。
扎西不但琴拉得好,而且更是一把做琴的好手。他为县上开发旅游产品做的那把样琴,是我在巴塘看到的最漂亮的一把羊皮胡琴。由于琴身十分小巧,扎西说这把琴仅仅只能作为旅游产品给游客作观赏用,实际并不能拿来演奏。据扎西介绍,他为做这把琴曾经用半个月的时间,跋涉了方圆十几公里的山山水水,就是为了寻找到做琴用的上等羊角木。我仔细赏玩扎西的这把琴,不住地惊叹于这件尤物的美仑美奂。它的整个琴身和琴筒是由一段整木雕刻而成,甚至连衔在琴头龙嘴里的那颗宝珠,也是由扎西那双怎么看怎么显得粗糙的大手,用一把纤巧的刻刀,伸进龙嘴里镂刻然后打磨而成。龙头奋力向上,龙嘴微张,好像也要高歌一曲巴塘弦子似的。琴身上画着朵朵的祥云,线条流转飞扬,色彩平涂上去,不瑕雕琢,更能表现出巴塘人的率真烂漫。说到制作这把羊皮胡琴的过程,扎西说不说其它,就这羊皮吧,先要选好料,再用酥油或牛奶浸泡揉搓好几天,直到使其去掉脂肪,变得像纸一样薄,这样的羊皮才可能共鸣出清脆有磁性、有感染力的琴声,光这功夫没十来天不行。怪不得后来有人出了两千块的价钱买这把羊皮胡琴,扎西都舍不得卖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