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大全
钢琴
1121
电钢琴
149
电子琴
92
风琴、手风琴
16
合成器
15
其它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器大全 > 乐器知识 > 正文

图文并茂话民乐

2010年12月30日    来源:神州乐器网    

  先来介绍一下吹管类的:笛子,箫,唢呐,笙,葫芦丝,巴乌等等

         笛子
     笛子管乐器,用竹子制成,上面有一排供吹气、蒙笛膜和调节发音的孔,横着吹奏。也叫横笛。吹奏乐器。早在汉代已出现竹制笛,汉代笛多为七孔。如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西汉初年竹笛,用两节竹管制成,长36厘米,骨径2.2厘米,七孔、孔径0.3厘米,开孔外表面皆刮平。公元前一世纪末汉武帝时,笛称之为横吹,在鼓吹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张骞通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后,传入西域胡笛的吹奏经验和笛曲有关。北周和隋代始有横笛之名。
     唐宋时期的笛均无膜孔。横笛有膜孔的记载见于《清史稿,乐志》:“笛,截竹为之,皆间缠以丝,两端加龙首龙尾,左一孔,另吹孔,次孔加笛膜”。使用笛膜后,笛的音质、音量都有了明显变化。
     代笛多为竹制,但也有铁笛、钢笛,瓷笛、玉笛,玉笛常见于唐宋以来诗文之中,中国音乐学院杨大钧教授收藏传世玉笛一支,长43厘米,制作精美,音质清润嘹亮。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藏有清代龙头笛,笛身涂红漆,上描绘金龙。
     现代常用的笛用多紫竹、凤眼竹(斑竹)、湘妇竹、黄枯竹、长茎竹、梅鹿竹制作,长度依调高而定,内膛去节中空,管身上开吹孔、膜孔各一个,按音孔六个,前出音孔一个和后出音孔二个。吹孔七端管内堵有软木制的笛寒,笛寒至吹孔一段的管身内膛称海底或笛脑。前出音孔可用以调音,后出音孔距笛尾最近,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也可系飘穗之用。有的笛通体雕刻龙凤鸟兽花纹,绘尾两端镶牛骨或象牙。
     笛擅长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常在器乐合奏中担任领奏。在昆曲、京剧等地方戏的过场曲牌中伴奏,多用D调,音域a1-b3。演奏技巧有叠音、历音、滑音、打音、颤音等。传统乐曲有《姑苏行》、《三五七》、《早晨》、《秋湖月夜》等。

 
 

  葫芦丝是流行于傣、彝、阿昌等民族的乐器,又叫葫芦箫。葫芦丝是簧管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内,在插入葫芦内的竹管下端,都嵌有铜质簧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 ( 前六后一 ) 。
  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因而能吹奏出各种和音。葫芦丝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和合奏。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 6 厘米,主管长 50 厘米,副管分别长 33 和 17 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条与主管捆扎在一起。在西盟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3 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的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
  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着时,还可将副管堵住。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1958 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巴乌
     是彝、哈尼、傣、瓦、布朗等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吹奏乐器,关于它的由来,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哈尼山寨有一位美丽聪明的姑娘,不驻有如月亮般美丽的容貌,而且还有山泉般甜美的歌声。突然有一天山上的恶魔将她掠走,强迫她为恶魔唱歌取乐,姑娘拒绝了,恶魔勃然大怒,当即割去了她的舌尖。从此姑娘成了哑巴,十分痛苦,再也无法唱歌。于是她走进深山树林,虽然花树中的蝴蝶为她飞舞,树上的鸟儿为她歌唱,仍解除不了她心中的愁苦。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寻找一种东西能代替她舌尖重新唱歌。最后好选用薄薄的竹片,嵌在一节挖了长方缺口的竹管上做为舌簧,轻轻一吹,顿时发出了优美醇厚的声音。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巴乌”的乐器
  排箫
 
  笙是一件十分古老的中国乐器。作为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代甲骨文(公元前1401-- 前1122)中就有关于笙的记载。《诗经》中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小雅,鹿鸣)的记载。《尔雅·释乐》记: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到战国、秦汉,笙作为重要的乐器已 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 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筑、十七簧、十三簧。唐代有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杨杰记述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二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用之 已久,而笙至和。明清时代,民间流行的笙有十七簧和十三簧的。
 

  埙
     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唢呐
  拨弦类的:古筝,琵琶,古琴,阮,箜篌等
  先来说说古琴 
     大约三千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弦乐器了。我国最早的弦乐器, 只有两种:一种叫“琴”,一种叫“瑟”,他们最初可能是大奴隶主所用乐队中原始乐器之一种。也许是广大人民特别爱好“琴”的缘故,从两千年前秦汉时起,“琴”就流传到了民间而得到一定的发展。因为后来又出现了许多其他的弦乐器如“阮琴”、“奚琴”、“胡琴、”“洋琴”、“钢琴”、“提琴”之类,在近几是年来,我们就把原来的“琴” 称为“古琴”或是“七弦琴”了。
  在戏剧和小说里面,诸葛亮在《空城计》里面,俞伯牙在《马鞍山》里面,司马相如在《卓文君》里面,陈妙常在《琴挑》里面都还是说“弹琴而不说弹“古琴”或是“七弦琴”。古琴是住在黄河、长江流域我们古代祖先所创造的一种弦乐器。
  筝
  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源于秦而盛于唐;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流行之广,不逊唐时“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盛况。 

     筝,又称为秦筝、古筝。称为秦筝,是因为它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称为古筝,就像七弦琴被称为古琴一样,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筝传到高丽、日本和越南以后,又演变成高丽的伽椰琴、日本的筝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乐上各具特色。

 琵琶一词大抵出现在秦汉之间。隋唐之前它是弹拨乐器(如三弦、秦琴、阮、月琴等)的统称。北魏以来,佛教文化渐进。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曲项四弦琵琶和直项五弦琵琶由波斯(今伊朗)引进中国。《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似可佐证。至6世纪中叶,后生可畏的曲项琵琶挤进了中国南北方乐器之林。唐代,琵琶勃兴,它担任了“七部乐”、“十部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中的首席;涌现出一批琵琶名家。如《琵琶录》记谓:“唐宪宗元和时有曹保之子善才,其孙曹钢,皆精此艺。”段善本教授学生数十名,其中康昆仑、李管儿名扬遐迩。乐曲《霓裳羽衣曲》、《录要》、《薄媚》、《入塞》、《出塞》、《胜蛮奴》、《倾杯乐》等等均流传较广。

  阮:
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汉时,有众多的马上乐器传入我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
  现存的古代中亚豪来兹姆王国宫殿壁画上有阮咸,是公元4世纪的作品,说明阮咸源于中亚,通过龟兹传入我国中原。
  东晋(317~42O)“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家,最喜弹奏这种乐器,他当时弹奏的已是趋于定型的阮了。由于阮咸善弹和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乐器。后来因为社会动乱,阮曾一度失传。
箜篌:
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 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少数民族乐器
象脚鼓:
象脚鼓: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象脚鼓有大、中、小三种。大鼓是象脚鼓中最高大的一种,傣语称“光亚”,一般在13O~160厘米,最高的达190厘米,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中鼓傣语称“光吞”,是象脚鼓中用途最广的一种,鼓高60~95厘米,鼓面直径 23~28 厘米,鼓底直径23~31厘米.中腰最细处直径11~15厘米,常用于象脚鼓舞或节日庆祝。小鼓外形有如矮脚怀状,高仅30~40厘米,应用不如大、中型鼓广泛。

象脚鼓的演奏:
演奏时,将象脚鼓背带挂于肩上,鼓身斜向身前,也可将鼓直立于地,用手击奏,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也参加击奏。
演奏时,将象脚鼓背带挂于肩上,鼓身斜向身前,也可将鼓直立于地,左手扶住鼓边,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敲击鼓面。
演奏方法有正拍、闷拍、指拍(用一个指头)、掌拍和拳击(半握拳)等,右手多击重拍,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也参加击奏。
傣家鼓手演奏时,为了改变鼓的音色和音高,还在鼓面中心糊上饭团,用饭团的大小、厚薄来改变演奏效果。

象脚鼓因大小不同而发音各异,大鼓音色雄壮、浑厚,中鼓激越、昂扬,小鼓清脆、明亮。象脚鼓常与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为傣族的孔雀舞等民间舞蹈伴奏,在民族乐队或傣剧乐队中,象脚鼓常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此外,象脚鼓还与舞蹈相结合,作为独奏节目来表演,这就是人们熟悉的《象脚鼓舞》。

八角鼓

八角鼓:满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据传,它由满族八旗的8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象征着满族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而得八角,故名八角鼓。
明代中叶以后,八角鼓开始流传于北京。随着1644年清王朝在北京定都,满人入关,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八角鼓发展为坐唱形式的曲艺音乐,并有专业艺人演唱,盛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后又沿运河南下传入山东,在聊城、临清、济宁等地,又演变成为“山东八角鼓”。八角鼓早期用于古代满族曲艺“八角鼓”中。解放后,这种曲艺在曲牌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满戏”。
如今八角鼓主要用于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及河北省各地的说唱音乐“单弦”(也称单弦牌子曲或八角鼓),由演唱者本人手持八角鼓敲击节奏,另由伴奏者弹三弦。

 

八角鼓的结构:
八角鼓是单面鼓,形体小且扁,鼓框木制蒙皮,边框七面镂有圆孔,装铜钹,另一面则以彩穗装饰,小巧精细,具有欣赏介值。演奏时则左手竖持鼓身,右手击奏,左手也可弹击鼓的反面。
八角鼓是鼓体较小而扁的单面鼓,鼓高5厘米,对角长19厘米。鼓框用红木制作,蒙皮,四周边缘镶嵌骨片装饰。边框的7个面上,镂有扁圆形的窗孔,各装一对铜制小钹(也有在框边上嵌21副小钢钹的)。另一面边框上装有一个小铜环,系两根丝质彩穗作为装饰。外观小巧玲珑,制作精细,除作为乐器演奏外,还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朝鲜族长鼓:
朝鲜族长鼓:又称“杖鼓”。朝鲜族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

近百余年来,杖鼓在我国中原逐渐销声匿迹,而在朝鲜族人民中广为流传,遂改名为长鼓。

朝鲜族长鼓的结构:
鼓身圆形,木制,蒙皮,中间细实,两端粗空,可发两种不同的音色。长鼓鼓身圆筒形,长70厘米左右,由一块木料(或多块木料拼合)车旋而成,两端粗空,中间细实,形成两个共鸣腔。两端鼓面直径大小不一,蒙皮厚薄有别。一般多用羊皮、马皮、牛皮或驴皮,用绳索绷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紧度,因而每个长鼓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音色,粗端发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还能根据演奏的需要来定音。
演奏长鼓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拍打。有两种演奏形式:一种是将较小的长鼓横挂在胸前边舞边奏,如朝鲜族著名的《长鼓舞》,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另一种是将稍大的长鼓置于木架上,摆在演奏者面前专作为乐器演奏,为声乐伴奏(如伽倻琴弹唱)或参加器乐合奏,常用来表现轻快、欢乐的情绪。
长鼓在熟练的演奏者敲击下,两个不同的音响参差交错,不同的音色忽隐忽现、时轻时重、抑扬顿挫,音色分外清丽鲜明。它以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达出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瑶族长鼓:
瑶族长鼓: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但不相送、不出售,并且寨寨都有。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长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
在瑶族的民间舞蹈中,《长鼓舞》是最为著名的。舞蹈者将鼓斜挂腰侧,双手拍击,或左手执鼓中部,用右手拍击,边击边舞,长鼓既是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在瑶族村寨,每年逢10月16日这天,人们便会如醉如痴地跳起长鼓舞。 
壮族蜂鼓
壮族蜂鼓:困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
蜂鼓在古代不仅叫作“仗鼓”,还有“拍鼓”、“正鼓”,在北魏流行一时,因而又有“魏鼓”之称。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蜂鼓形体较小。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蜂鼓的结构:
蜂鼓鼓身有陶制、木制两种,形如蜂腰,能发出两种音色。蜂鼓鼓身多为陶制,广首纤腰,全长62~64厘米。鼓腔的一端呈圆球状,鼓面较小,直径只有8~9厘米;鼓腔的另一端呈喇叭形,鼓面较大,直径达16~19厘米。中间衔接处较细而实,形如蜂腰。
鼓的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形铁圈之上,铁圈四周置铁钩数个,通过绳索联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
用陶瓷制作蜂鼓由来已久,至今广西河池、武鸣一带的蜂鼓,还都保持着烧陶鼓腔的传统。在广西的靖西县等地,也有木制的蜂鼓,鼓皮不用绳索牵连,而直接用鼓针固定在鼓的两端。效身漆以红色,两端并有黄色菱形图饰。
演奏蜂鼓时,将鼓横挂于胸前拍击,圆球状的一端鼓面,发出“哒哒”的高音;喇叭状的一端鼓面,发出“嗵嗵”的低音。陶制的蜂鼓,音色清晰、明亮;木制的蜂鼓柔和、动听。
演奏方法既可用双手拍鼓,也可右手持竹制圆头鼓箭敲击,用左手拍打。
壮族人民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祷丰收或杀猪做酒等,都要击鼓舞唱;此外,蜂鼓在瑶族,毛难族民间也很流传。 
太平鼓
太平鼓:又称“单鼓”,唐代已有,称为“猎鼓”。原为满族打击乐器,用于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后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一种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平”之意。清代以来,太平鼓曾在东北、华北广大地区流传。 
太平鼓外形与团扇相似,是在一个圆形铁圈上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而成,截面直径30~40厘米,皮面光素或绘有花纹图案,铁圈四周系有数个绒球为饰,鼓柄下端缀有数枚小铁环或数对小铜钹。
演奏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一藤条鼓鞭敲击鼓面、鼓心或鼓边,并同时震动铁环或铜钹作响。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等不同部位,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翻、片、挑、沿、边等。鼓柄端和藤条上均缚有红缨穗。太平鼓多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打、双人打和集体打等多种。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一种道具。

 

铃鼓
铃鼓: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维吾尔语称“纳格曼达卜(意为“歌唱用的手鼓”),朝鲜语称“平高”。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
铃鼓是在扁圆形的木制鼓框上,单面蒙以羊皮、马皮或驴皮,皮面周围用铁钉绷紧,鼓框上开有扁圆形小长孔,装有5~7 对铜制或铁制小钹,另有一不装小钹的圆孔作为手握部位。
铃鼓有大、中、小三种规格,鼓框高4~4.7厘米,鼓框厚1.2~1.3厘米,鼓面直径20~ 25厘米。

塔吉克族的铃鼓,形制独特,多用旧筛子边框制作,还蒙以狼皮或牛皮,框内装3对小铁钹,发音低沉浑厚。演奏铃鼓时,多用左手执鼓,以右手手指或手掌击奏。摇动鼓身,可使小钹同时作响。多用于歌唱或舞蹈伴奏,亦可用于器乐合奏。

 

铜鼓
铜鼓:是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一般鼓身铜铸,鼓面亦为铜制。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鼓高约三十公分,鼓腔中空,无底,并配有木制共鸣桶。铜鼓无固定音高。
演奏铜鼓时,将鼓悬挂于支架上,一人一手持软槌,一手持竹条演奏。软槌击鼓心,发音浑厚、低沉;竹条敲击鼓边,发音清脆、短促。另一人持共鸣桶,对着鼓底,来回抽动,以增加共鸣和控制余音的长短。

铜鼓常常单独作为少数民族的舞蹈伴奏乐器使用。在乐队中,亦可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铜鼓发音低沉、浑厚,余音较长不宜演奏速度较快的节奏型.。

【民族乐器大全系列】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