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 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象脚鼓:
象脚鼓: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象脚鼓有大、中、小三种。大鼓是象脚鼓中最高大的一种,傣语称“光亚”,一般在13O~160厘米,最高的达190厘米,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中鼓傣语称“光吞”,是象脚鼓中用途最广的一种,鼓高60~95厘米,鼓面直径 23~28 厘米,鼓底直径23~31厘米.中腰最细处直径11~15厘米,常用于象脚鼓舞或节日庆祝。小鼓外形有如矮脚怀状,高仅30~40厘米,应用不如大、中型鼓广泛。

象脚鼓的演奏:
演奏时,将象脚鼓背带挂于肩上,鼓身斜向身前,也可将鼓直立于地,用手击奏,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也参加击奏。
演奏时,将象脚鼓背带挂于肩上,鼓身斜向身前,也可将鼓直立于地,左手扶住鼓边,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敲击鼓面。
演奏方法有正拍、闷拍、指拍(用一个指头)、掌拍和拳击(半握拳)等,右手多击重拍,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也参加击奏。
傣家鼓手演奏时,为了改变鼓的音色和音高,还在鼓面中心糊上饭团,用饭团的大小、厚薄来改变演奏效果。
象脚鼓因大小不同而发音各异,大鼓音色雄壮、浑厚,中鼓激越、昂扬,小鼓清脆、明亮。象脚鼓常与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为傣族的孔雀舞等民间舞蹈伴奏,在民族乐队或傣剧乐队中,象脚鼓常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此外,象脚鼓还与舞蹈相结合,作为独奏节目来表演,这就是人们熟悉的《象脚鼓舞》。
八角鼓
八角鼓:满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据传,它由满族八旗的8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象征着满族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而得八角,故名八角鼓。
明代中叶以后,八角鼓开始流传于北京。随着1644年清王朝在北京定都,满人入关,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八角鼓发展为坐唱形式的曲艺音乐,并有专业艺人演唱,盛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后又沿运河南下传入山东,在聊城、临清、济宁等地,又演变成为“山东八角鼓”。八角鼓早期用于古代满族曲艺“八角鼓”中。解放后,这种曲艺在曲牌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满戏”。
如今八角鼓主要用于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及河北省各地的说唱音乐“单弦”(也称单弦牌子曲或八角鼓),由演唱者本人手持八角鼓敲击节奏,另由伴奏者弹三弦。

八角鼓的结构:
八角鼓是单面鼓,形体小且扁,鼓框木制蒙皮,边框七面镂有圆孔,装铜钹,另一面则以彩穗装饰,小巧精细,具有欣赏介值。演奏时则左手竖持鼓身,右手击奏,左手也可弹击鼓的反面。
八角鼓是鼓体较小而扁的单面鼓,鼓高5厘米,对角长19厘米。鼓框用红木制作,蒙皮,四周边缘镶嵌骨片装饰。边框的7个面上,镂有扁圆形的窗孔,各装一对铜制小钹(也有在框边上嵌21副小钢钹的)。另一面边框上装有一个小铜环,系两根丝质彩穗作为装饰。外观小巧玲珑,制作精细,除作为乐器演奏外,还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朝鲜族长鼓:
朝鲜族长鼓:又称“杖鼓”。朝鲜族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
近百余年来,杖鼓在我国中原逐渐销声匿迹,而在朝鲜族人民中广为流传,遂改名为长鼓。

朝鲜族长鼓的结构:
鼓身圆形,木制,蒙皮,中间细实,两端粗空,可发两种不同的音色。长鼓鼓身圆筒形,长70厘米左右,由一块木料(或多块木料拼合)车旋而成,两端粗空,中间细实,形成两个共鸣腔。两端鼓面直径大小不一,蒙皮厚薄有别。一般多用羊皮、马皮、牛皮或驴皮,用绳索绷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紧度,因而每个长鼓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音色,粗端发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还能根据演奏的需要来定音。
演奏长鼓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拍打。有两种演奏形式:一种是将较小的长鼓横挂在胸前边舞边奏,如朝鲜族著名的《长鼓舞》,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另一种是将稍大的长鼓置于木架上,摆在演奏者面前专作为乐器演奏,为声乐伴奏(如伽倻琴弹唱)或参加器乐合奏,常用来表现轻快、欢乐的情绪。
长鼓在熟练的演奏者敲击下,两个不同的音响参差交错,不同的音色忽隐忽现、时轻时重、抑扬顿挫,音色分外清丽鲜明。它以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达出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瑶族长鼓:
瑶族长鼓: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但不相送、不出售,并且寨寨都有。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长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
在瑶族的民间舞蹈中,《长鼓舞》是最为著名的。舞蹈者将鼓斜挂腰侧,双手拍击,或左手执鼓中部,用右手拍击,边击边舞,长鼓既是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在瑶族村寨,每年逢10月16日这天,人们便会如醉如痴地跳起长鼓舞。
壮族蜂鼓
壮族蜂鼓:困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
蜂鼓在古代不仅叫作“仗鼓”,还有“拍鼓”、“正鼓”,在北魏流行一时,因而又有“魏鼓”之称。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蜂鼓形体较小。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蜂鼓的结构:
蜂鼓鼓身有陶制、木制两种,形如蜂腰,能发出两种音色。蜂鼓鼓身多为陶制,广首纤腰,全长62~64厘米。鼓腔的一端呈圆球状,鼓面较小,直径只有8~9厘米;鼓腔的另一端呈喇叭形,鼓面较大,直径达16~19厘米。中间衔接处较细而实,形如蜂腰。
鼓的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形铁圈之上,铁圈四周置铁钩数个,通过绳索联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
用陶瓷制作蜂鼓由来已久,至今广西河池、武鸣一带的蜂鼓,还都保持着烧陶鼓腔的传统。在广西的靖西县等地,也有木制的蜂鼓,鼓皮不用绳索牵连,而直接用鼓针固定在鼓的两端。效身漆以红色,两端并有黄色菱形图饰。
演奏蜂鼓时,将鼓横挂于胸前拍击,圆球状的一端鼓面,发出“哒哒”的高音;喇叭状的一端鼓面,发出“嗵嗵”的低音。陶制的蜂鼓,音色清晰、明亮;木制的蜂鼓柔和、动听。
演奏方法既可用双手拍鼓,也可右手持竹制圆头鼓箭敲击,用左手拍打。
壮族人民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祷丰收或杀猪做酒等,都要击鼓舞唱;此外,蜂鼓在瑶族,毛难族民间也很流传。
太平鼓
太平鼓:又称“单鼓”,唐代已有,称为“猎鼓”。原为满族打击乐器,用于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后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一种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平”之意。清代以来,太平鼓曾在东北、华北广大地区流传。
太平鼓外形与团扇相似,是在一个圆形铁圈上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而成,截面直径30~40厘米,皮面光素或绘有花纹图案,铁圈四周系有数个绒球为饰,鼓柄下端缀有数枚小铁环或数对小铜钹。
演奏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一藤条鼓鞭敲击鼓面、鼓心或鼓边,并同时震动铁环或铜钹作响。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等不同部位,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翻、片、挑、沿、边等。鼓柄端和藤条上均缚有红缨穗。太平鼓多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打、双人打和集体打等多种。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一种道具。

铃鼓
铃鼓: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维吾尔语称“纳格曼达卜(意为“歌唱用的手鼓”),朝鲜语称“平高”。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
铃鼓是在扁圆形的木制鼓框上,单面蒙以羊皮、马皮或驴皮,皮面周围用铁钉绷紧,鼓框上开有扁圆形小长孔,装有5~7 对铜制或铁制小钹,另有一不装小钹的圆孔作为手握部位。
铃鼓有大、中、小三种规格,鼓框高4~4.7厘米,鼓框厚1.2~1.3厘米,鼓面直径20~ 25厘米。
塔吉克族的铃鼓,形制独特,多用旧筛子边框制作,还蒙以狼皮或牛皮,框内装3对小铁钹,发音低沉浑厚。演奏铃鼓时,多用左手执鼓,以右手手指或手掌击奏。摇动鼓身,可使小钹同时作响。多用于歌唱或舞蹈伴奏,亦可用于器乐合奏。

铜鼓
铜鼓:是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一般鼓身铜铸,鼓面亦为铜制。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鼓高约三十公分,鼓腔中空,无底,并配有木制共鸣桶。铜鼓无固定音高。
演奏铜鼓时,将鼓悬挂于支架上,一人一手持软槌,一手持竹条演奏。软槌击鼓心,发音浑厚、低沉;竹条敲击鼓边,发音清脆、短促。另一人持共鸣桶,对着鼓底,来回抽动,以增加共鸣和控制余音的长短。
铜鼓常常单独作为少数民族的舞蹈伴奏乐器使用。在乐队中,亦可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铜鼓发音低沉、浑厚,余音较长不宜演奏速度较快的节奏型.。
【民族乐器大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