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大全
钢琴
1121
电钢琴
149
电子琴
92
风琴、手风琴
16
合成器
15
其它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器大全 > 乐器发展 > 正文

管子的历史

2012年04月06日    来源:中华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讯  管子古称“筚篥”,源于波斯,汉代传入,唐朝相当流行,宋代亦自成一部,现在我国民间仍相当流行。

  管子古时称“筚篥”,又称“悲栗”或“笳管”,簧管乐器。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于汉代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传入。

  东晋武帝太元七年(382),吕光征服龟兹后,带回龟兹乐伎和乐器,其中就有管。在邓县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墓中的鼓吹乐队图上,也有吹奏管子的人像。

  管最初传入时,写作“必栗”,后来写作“悲篥”,隋唐之时写成“筚篥”,唐代中期,文人好古,还写成“觱篥”。这些名称都出于龟兹语源的音译。筚篥在古代,是西域各民族通用的乐器,但因龟兹以音乐著称,因而也就以龟兹为代表了,在唐代的许多古籍中,都有筚篥源于龟兹之说。如《明皇杂录》记载:“觱篥本龟兹国乐,亦曰悲栗”。

  筚篥传入中原以后,南北朝时管子已不止一种,其中有大筚篥、小筚篥、桃皮筚篥、柳皮筚篥和双筚篥等。至隋唐则大盛,成为隋唐燕乐及唐教坊音乐的主要乐器,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都爱吹筚,唐代筚篥高手云集,其中最受人称颂的是薛阳陶,他在12岁时便名誉四方,而尉迟青将军与王麻奴竟奏筚篥则是筚篥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唐代许多咏筚篥的诗歌中,以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为最佳。

  筚篥于唐代传入日本,使用的筚篥谱亦是唐代的十字谱。在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仑院中,珍藏有唐代的制品,筚篥至今仍在日本流传使用,是雅乐的主要旋律乐器。

  筚篥在宋代的教坊大乐中自成一部,经常用于独奏,陈暘《乐书》载:“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湖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九窍,所法者角音而已。“由于它在乐队中常作为领奏乐器,故又有“头管”之称。当时它的表现力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元代沿用宋之“头管”名称,但形制稍有变化,如《元史·礼乐志。云:“燕乐之器,头管制,以竹为管,卷芦叶为首,七窍。”

  明代,出现了用乌木制作的头管,在《明会典·大乐制度》中有以下记载:“头管,以木为之,长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后二,两末以牙管束,以芦为哨。”

  到了清代,管已成为我国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广泛流行在民间,形制也发展为今天八孔的管,现在民间通称为管或管子。

  李颀诗:《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责任编辑:陈静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