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编錞”是根据中国古老的巴民族所使用的一种名叫“錞于”的乐器研制而成,这种乐器在商周时期到东汉时期,曾经在中国南部一带盛行,并广泛的运用于战争、庆典和祭祀活动,2000多年以来,“錞于”一直被埋入地下。经考古挖掘,目前存于各地博物馆的錞于有150余件,其中陶制錞于有大约20多件,青铜制錞于120多件,在青铜制錞于中,虎钮錞于有80余件,而石门出土的青铜制錞于就达32件之多,其中在石门新关一个窖藏中出土的錞于就有15件,是全国錞于出土数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一次成套出土錞于最多的地方。
“錞于”的出土以湖南居多,湖南又以常德石门县居多。2009年,石门县文联和石门县音乐家协会通过技术攻关,对出土的錞于进行研究并复制,终于研制成功了首件符合音高要求,能够用于演奏的编錞,国家专利局为它颁发了国家专利证书。
“錞于”的出现比编钟更早,其应用比编钟也更为广泛。编钟因为走入宫廷而成为皇亲国戚们的专属娱乐之器,而“錞于”除了是一种娱乐之器以外,它还是古代巴民族的部落首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在战争中号令三军的军乐器、同时又是巴民族用于祭祀和祈祷的神器。从构造上来看,“錞于”是圆筒形,它的声音更为清亮绵长,它的造型比编钟更为古朴无华,因此,编錞的出现,具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它既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青铜制打击乐器,也是古代少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象征。
此前,石门县荆河戏剧团进行了錞于乐舞的创作与攻关,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錞于带着历史的沉淀走上了常德艺术节的舞台,获得了艺术节金奖。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