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四胡,蒙古、达斡尔、锡伯、赫哲、汉等族弓拉弦鸣乐器。因张有四条琴弦而得名。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意为四弦胡琴。汉族称四弦、四股弦、二夹弦等。清代文献载为提琴。历史悠久,形制多样,音色浑厚深沉,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说唱和戏曲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华北等广大地区。
历史较为悠久,四胡起源于我国古代北方奚部的拉弦乐器奚琴,宋代陈旸《乐书》中载有:“奚琴本胡乐也。”蒙古文著作《成吉思汗箴言》中也有“您有抄儿、胡兀尔的美妙乐奏”的记载。13世纪后,四胡已在蒙古族地区流传。在16世纪阿拉坦汗时期(1507年—1581年)的宫廷壁画中,就绘有一女乐工手持细棒状琴杆、筒形琴箱、四轸同设琴首后端、马尾弓夹于弦间拉奏的乐器,与今日之四胡演奏形像完全相同。到了清代,四胡称作“提琴”,用于宫廷音乐“番部合奏乐”中的细杆四弦,其形制已与今日流行的蒙古族四胡基本相同。清代音乐论著《律吕正义·后编》(卷七十五)载:“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律吕正义·后编》是清乾隆敕撰的,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
四胡由共鸣筒、琴头、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图)。流行于汉族地区的四胡,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共鸣筒有铜制和木制两种。木制者,琴筒呈八方形,用红木、花梨木或硬杂木制作,筒长13.2厘米~13.8厘米,前口外径(对角)8厘米~10厘米;铜制者,琴筒呈圆筒形,用薄黄铜片卷焊而成,筒长13.3厘米~14厘米、外径6.8厘米~9厘米。琴筒前口蒙以蟒皮、牛皮或羊皮,筒后口加边框。琴头、琴杆用一整块木料制成,多使用红木、紫檀或乌木制作,杆长79厘米~85厘米、直径2厘米~2.4厘米。琴杆上端为琴头,平顶、镶有骨饰,稍斜向后方。琴杆上部呈方形柱状体,等距横置四个弦轴,与琴筒平行安装,弦轴多使用红木制作,呈圆锥形,轴顶加骨片为饰。琴杆中、下部为圆形柱状体,中部设有千斤钩,下端装入琴筒中。皮面中央置竹制桥形琴马。张有四条丝弦或钢丝弦,一、三弦为里弦,二、四弦为外弦,每组两弦,音高相同。琴弓用细竹拴马尾而成,弓长75厘米,马尾分为两股。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有四胡多件。共鸣筒大部分为铜制圆筒形,筒长11.2厘米~14.2厘米、直径8.5厘米~10厘米,前口蒙以蟒皮。琴杆多为红木制,全长80厘米~83.5厘米,上方下圆,琴头稍向后倾斜,平顶、镶有骨饰。弦轴红木制,轴顶镶骨饰,张四条丝弦。其中一件四胡,共鸣筒铜制圆筒形,筒长13.6厘米、直径8.5厘米,前口蒙以小鳞蟒皮,后端敞口置边框。琴头、琴杆是用一整块红木制成,全长83.5厘米。琴头平顶、镶有骨饰,顶端稍斜向后方,置轴部位呈方柱形,正宽2.4厘米、侧宽2.6厘米,其上横置四个弦轴。弦轴红木制,圆锥形,轴长16.6厘米,外表刻有麻花形凸条花纹,轴顶镶有骨片为饰。琴杆呈圆柱形,直径2.2厘米,上端置有千斤,下端装入琴筒中。皮面中央置竹制长桥形琴马,张四条丝弦(老弦、中弦各二)。琴弓用江苇竹(笕竹)制杆,竹子细的一端在弓的尾部(与二胡弓相反),两端系以两股马尾为弓毛,弓长78厘米。此琴选料考究,制作细致,堪称四胡精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在这个乐器博物馆的四胡藏品中,还有一件形制独特的小四胡,琴筒为圆筒形,用一截毛竹筒制作,筒长11厘米、外径7.5厘米,前口蒙以小鳞蟒皮为面。琴杆花梨木制,全长60.5厘米,琴头平顶无饰,上端横置四轴,弦轴花梨木制,呈六方锥形体,轴长16厘米。琴杆圆柱形,上粗下细,中部置千斤。皮面中央置竹制琴马,张四条丝弦。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将弓毛分别置于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沾松香同时拉奏两条琴弦。大四胡定弦为c、c、g、g;中四胡定弦为g、g、d1、d1;小四胡定弦为d1、d1、a1、a1。音域分别有两个八度,但在说唱音乐中一般只用一个把位。音色小四胡清脆,中四胡明亮,大四胡浑厚。四胡的弓、指法与二胡大致相同。可以独奏、器乐合奏或伴奏。主要用于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山东琴书、东北大鼓、湖北小曲、绍兴莲花落、山西二人台、内蒙二人台、东北二人转、吉剧、北京曲剧、河北皮影、河南二夹弦等说唱和戏曲的伴奏。
蒙古族地区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10厘米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
〔低音四胡〕
低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又称大四胡和好来宝四胡,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牧区的低音四胡,为便于在马上携带,琴体可以装拆成几个部分,即一个琴筒、两截琴杆、弦轴和琴弓等。琴筒最早用一整段木料掏空内腔而成圆筒形,筒长30厘米、直径15厘米~20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马皮或牛犊皮为面,筒后端敞口。嗣后琴筒又用硬木制成圆形、六方形或八方形。琴杆木制,多为两截,全长110厘米,张四条肠衣弦、丝弦或铜弦。琴弓用木料或柳枝作杆,两端系以马尾而成,弓长85厘米。主要流行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兴安盟等地。主要用于蒙古族说唱好来宝和蒙古族演唱乌力格尔伴奏。
半农半牧地区的低音四胡,琴筒多用竹材或硬木板制作,呈圆筒形或八方形,筒长25厘米、直径(或对角)14厘米。琴杆硬木制,杆长108厘米,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说唱和歌舞伴奏。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民族乐器厂制琴师张纯华等,改革制成复音筒四胡,并将低音四胡的形制统一。琴筒呈八方形,筒身由内、外两层组成,每层都由八块长方形硬木板条拼合胶粘而成。筒长20厘米、直径(对角)11.5厘米。琴杆由上下两截接合而成,全长105厘米,在接口处包有5厘米长铜皮。弦轴长20厘米,琴马竹或木制,张丝弦或钢丝弦,细竹系马尾为弓,弓长61厘米,弓杆中部包有长10厘米铜皮,弓根部装兽骨或木制旋钮。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说唱、歌舞伴奏。
著名四胡演奏家苏玛,用于独奏的四胡规格为:琴筒呈椭圆形,筒长20.5厘米,筒前口蒙以薄牛皮为面,筒高10.5厘米、筒宽12厘米。琴杆全长100厘米、千斤距琴筒42.5厘米、琴弓长50厘米。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清宫旧藏的提琴,用料和形制较为独特,琴筒为匏制,呈八方形,筒长14厘米,筒前口蒙以薄木板为面,面宽11.5厘米、高10.7厘米、厚0.4厘米,边饰玳瑁,宽0.6厘米,筒后口内侧设有边框,中央为出音孔,孔径4.3厘米。琴杆为圆柱体,系用斑竹制成,杆长88.3厘米,上端琴头装饰为兽头,系用紫檀木雕刻而成,头长9.6厘米。琴杆上部设置四轴,均在右侧,轴长15.2厘米。琴杆下端穿过并露出琴筒之外,用于拴弦,并系有黄丝穗为饰。面板中央置琴马。细竹系两束马尾为琴弓,弓杆弯度较大,弓长32厘米。此琴为清代制品,曾用于宫廷番部合奏乐中。
演奏低音四胡时,将琴筒置于左腿根部,琴头稍斜向左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用于伴奏时,常用五度关系定弦为:G、G、d、d,音域G—g1,有两个八度。主要用左手食指、无名指第二关节处按弦,有时用中指或无名指的指甲从弦下顶弦来代替按弦,还不时从弦下弹弦,小指多用来奏出第一把位的滑音和泛音,常用的有揉音、滑音、泛音、打音和颤音等技巧。右手常用中弓部位演奏,并用弓杆敲击琴筒,以加强节奏、衬托曲调的热烈气氛。用于独奏或器乐合奏时,定弦提高五度,常定弦为:d、d、a、a,音域d—d2,有两个八度。除常用技巧外,左手拇指的指甲弹拨里弦配合右手弓杆敲击琴筒,也经常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轻弹琴筒皮面配合左手指甲弹弦,这些都是四胡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低音四胡发音圆润优美,音色浑厚深沉,是蒙古族说唱音乐、民族器乐合奏、伴奏中的重要低音拉弦乐器。
“乌力格尔”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广泛流传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说唱艺术,汉族称其为蒙语说书或胡琴书。通常是由一人用低音四胡自拉自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帕杰和毛依罕两位老艺人,他们使用的低音四胡还镶嵌着螺钿装饰,工艺十分精致,并且在弓杆中间还镶有钢片或象牙等,演奏起来弓杆和琴筒碰击出有节奏的音响,犹如拍板一般,在悠扬浑厚的琴声中有清脆明快之感。这种四胡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之中。蒙语说书,曲调丰富、纯朴健康,富有草原特色,深受蒙古族人民所喜爱。
低音四胡长期在蒙古族民间流传,涌现出许多技艺精湛的演奏家,如苏玛、阿拉坦仓等。被称为民间艺术家的苏玛,是蒙古族人民的骄傲,他九岁学琴,在老师哈斯玛的指导下,琴艺进步很快,到十八岁已是负有盛名的四弦琴手了。1955年他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大会演出,并获得优秀表演奖,他演奏的《赶路》、《八音梆子》和《闷工》三首四胡独奏曲灌制了唱片。1956年,苏玛随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这时他已获得了民族民间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苏玛用他毕生的精力,创造性地发展了四胡的演奏技巧,蹄鼓似的弹音,电铃般的打音,百灵般婉转的扣音,清泉般叮咚的点音,风雨般嗖嗖的扫音,瀑布般下落的流音,马头琴般轰鸣的和音,是苏玛独特的艺术结晶。1970年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苏玛留给人间的有:《内蒙四弦独奏曲集》、《苏玛四弦演奏法》、《苏玛琴曲一百首》和三首四弦独奏曲的唱片。这是比金子还贵重的遗产,它像珍珠一样在闪光,为年轻的四胡演奏者照亮了通往艺术之宫的道路。
低音四胡的传统乐曲有:《万里》、《刚来玛》、《荷英花》、《八音》等,创编乐曲有:《蟒古斯》、《八音梆子》和《赶路》等。
〔中音四胡〕
中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形制同低音四胡,稍小。琴筒呈圆筒形,用薄黄铜板卷焊而成,筒长16厘米、直径10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筒口外用铜箍紧固,筒后端敞口,口内设铜制边框。琴头琴杆用一整块红木或柴檀木制作,全长90厘米。琴头平顶,上置四轴,张有四条丝弦或铜弦,细竹系两束马尾为弓,弓长68厘米。
演奏姿势、方法和技巧,均与低音四胡相同。中音四胡按五度关系常定弦为d1、d1、a1、a1,音域d1—d3,有两个八度,音色圆润、明亮。可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为说书、演唱等说唱音乐伴奏。是四胡重奏和民乐合奏中的主要中音乐器。它常和高音四胡一起重奏,并与高音四胡、马头琴、三弦、火不思等乐器合奏。中音四胡重奏合奏的定弦比高音四胡低一度,定弦为c1、c1、g1、g1。音域c1—c3。较著名的中音四胡演奏家有孙良、朝鲁、吴云龙、赵双虎、青格勒图等。中音四胡独奏曲目与高音四胡相同,改编的四胡重奏曲有《阿斯尔》、《老八板》和《蒙古八音》等。
〔高音四胡〕
高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又称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间小四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民间的小四胡,琴筒竹或木制,呈圆筒形或八方筒形,四轴、四弦,张羊肠弦或丝弦,音色较粗犷。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有一件小四胡。琴筒木制,双层,呈八方筒形,筒长13.3厘米、内径7厘米,蒙蟒皮为面。琴杆柴木制,全长77厘米,琴头平顶,镶有骨饰。四轴、四弦。琴弓长72厘米,弓尾装有螺旋,可调节弓毛张紧度。通体髹深棕色漆。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藏品,1958年梅先生将其捐献国家。20世纪60年代,四胡演奏家孙良、朝鲁和制琴技师张纯华等人合作,在民间小四胡的基础上,参照低音四胡和中音四胡的规格,将高音四胡统一为现有形制:琴筒呈八方筒形,用八块硬木薄板拼粘而成,筒长14厘米,前口蒙蟒皮或薄牛皮为面,面径(对角)9厘米。琴杆用硬木制作,全长80厘米,琴头平顶,上置四轴,轴长17厘米。皮面上置有琴马,张四条钢丝弦。细竹系两束马尾为弓,弓长78厘米。
20世纪90年代初,四胡演奏家与制琴师合作,又研制成功两种高音四胡。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赵双虎与内蒙古歌舞团民族乐器厂段庭俊合作,研制的双层琴筒高音四胡,音量大、音质纯、传远性好。获得文化部1990年文化科技进步四等奖。内蒙古民族剧团满都拉与呼和浩特市二轻民族乐器厂周印合作,研制的双套筒高音四胡,琴杆装在琴筒外面,木制千斤,音高可微调,音域在传统琴的基础上扩展五度。获得文化部1991年文化科技进步三等奖。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置于左腿上,左手扶持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二关节指肚按弦,拇指内侧触弦,右手执弓沾松香置于四弦间拉奏,多采用一弓一音。高音四胡按五度关系定弦为d1、d1、a1、a1,音域d1—d4,有三个八度。音色清脆悠扬、优美动听,音量较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颤音、打音、泛音、双音、双打音、双泛音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常与中音四胡、马头琴、三弦、雅托噶或火不思等乐器重奏或合奏。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孙良、朝鲁、吴云龙、赵双虎、青格勒图和满都拉等。高音四胡传统乐曲有:《八音》、《花腰调》、《荷英花》、《韩秀英》、《英德勒玛》、《农恩吉娅》、《阿斯尔》、《赶路》等,创编乐曲有:《蒙古八音十二调》、《阿斯尔十二调》、《东蒙民歌联奏》、《欢乐的草原》、《白骏马》、《牧马青年》和《驯马手》等。
〔改革四胡〕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改革制成大四胡、低音四胡、和声四胡和双筒四胡等弓拉弦鸣乐器,丰富了四胡品种。
1962年12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杨竞明、王仲丙等乐改小组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们,以四胡为造型基础,设计试制成用于民族乐队的大四胡和低音四胡两种低音弓拉弦鸣乐器。共鸣箱硕大,呈八方筒形,琴头弯月形,下设四弦轴,琴杆装入琴筒右侧。采用木面共振结构,并设计配置了杠杆琴马,琴弓在弦外拉奏。这两种四胡,造型比较理想,发音也清晰、纯净,但音量较小,高音衰减较快,演奏上不方便,携带也较困难。现藏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
1977年,湛江市歌舞团胡奇文与广州幸福弦乐厂陆全二人合作,共同研制成功一种和声四胡。四条琴弦分别定为g、d1、a1、e2,和小提琴的定弦相同,琴弓为三毛弓,演奏时不仅能使每一条弦单独发音,而且可以两弦、三弦、四弦同时发音,这一创举,在古今中外乐器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和声四胡具有民族形式、结构、音色和演奏方法,它的音域宽广、发音明亮,音色似二胡又不同于二胡,演奏和弦时,有如几把高胡、二胡在一起重奏,给人以交响之感。凡能拉奏二胡者,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便能进行演奏。这是一种较有发展前途的拉弦乐器。
70年代末,株州市文工团祁尔士研制的双筒四胡,新颖而别致。定弦也和小提琴一样,但四弦分为两组,g、d1两弦一组,为里弦,a1、e2两弦一组,为外弦,使用二胡琴弓,弓毛置于两组琴弦之间演奏。它的琴杆与弦轴和原来的四胡相同,琴头呈弯月形,琴筒采用中胡和高胡两个琴筒,两筒上下由盖板并连。琴马为双重竹马,底马较长,两马脚分别置于两琴筒的蟒皮中心,马的中间支有d1、e2两弦,g1、a1两弦支于底马上面的小马上。千斤为两组丝弦千斤,g、a1弦为一组,d1、e2弦为另一组,分别交替缠绕于琴杆上,并用U形金属钩来分隔、固定。通过不同的运弓方位,改变琴弓与琴筒的角度,奏出单音和双音。它有着清晰、明亮、浑厚和深沉的音色,可用于演奏所有的二胡曲,并能拉奏小提琴曲,由于它的独特结构,最适于演奏富有民族风格又比二胡更有表现力的乐曲。
〔新结构四胡〕
20世纪90年代初,镇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王子犹,经过数年探索、研究而创造制成新结构四胡。这种新型的弓拉弦鸣乐器,与传统四胡琴杆穿过琴筒的结构完全不同,而采用琴筒、琴杆外部连接结构。琴筒可选用圆形、椭圆形、六方形、八方形等多种筒型,前口蒙以蟒皮。琴头扁方形,稍向后斜,弦轴采用齿轮螺旋。琴杆较短、呈半圆形,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琴杆左侧下端通过钢制连接架与琴筒左侧相连,稳定、牢固而可靠,并可调整和控制。琴筒皮膜处上方设置有弓毛托,便于各种角度直线运弓,琴筒下面置有琴托,使演奏中琴身稳定。张四条琴弦,定弦g、d1、a1、e2。
这种琴筒、琴杆外侧相连的新结构,可使琴筒上平面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琴弓纵向或斜向等多角度运弓。它既保持了传统四胡的特色,又扩展了音域和表现能力,增加了丰富的和弦演奏效果。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