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六个派系,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河南筝: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山东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潮州筝: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一格。它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有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主要曲调有《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活五》调乐曲缠绵悲切,律调很有特点。
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而流行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如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地区部分县,以及江西、福建、台湾部分地区和国外华侨居住的地方。广东汉乐的古筝演奏有久远的历史,它是以《汉皋旧谱》(即汉调音乐)为主要依据,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文静含蓄的风格。
江浙筝:即武林筝,流行在杭州一带。与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
内蒙筝:只有10弦,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朝鲜筝
朝鲜筝:即伽倻琴,朝鲜族弹拨乐器,从新罗时代流传,已有1500多年历史,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中国汉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
据《三国史记》记载:“伽倻国嘉实王制十二弦琴。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
伽倻国的乐士于勒携琴带着弟子尼文,到了新罗,受到了真兴王的欢迎和礼遇。真兴王把于勒安置在国原,乃派遣大奈麻注知、阶古、大舍万德等受业于勒门下,以传其业。
伽倻琴到新罗以后得到发展,成为新罗大乐,为以后的宫廷乐奠定了巩固地位。到了八世纪左右(或更早些时间),伽倻琴从新罗国传到日本,日本奈良的正仓院至今还收藏着三台伽倻琴(即新罗琴)。因为,伽倻琴是从新罗传到日本,同时又用于新罗乐,因此,日本把伽倻琴称之为新罗琴。
到十九世纪末,伽倻琴音乐出现了高峰,这是伽倻琴艺术的转折时期。音乐从缓慢的宫廷乐,逐渐转变为轻快而活泼的散调,原来流传的伽倻琴,因不适合演奏散调的快音而改制成散调伽倻琴,流传至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延边地区的伽倻琴音乐,有更新的发展,从民间流传,发展为专业人材的培养。
古代的伽倻琴,琴体是用独木刳成槽,琴尾呈羊角状,不加底板,因而音量较小又缺乏表现力;现在朝鲜族人民使用的伽倻琴,是经过若干世纪的流传改进并吸收其他民族乐器的优点而制成的。由于有底板而形成共鸣箱,显著增强了音量和丰富了音色。
伽倻琴由琴框、面板、底板、琴柱和琴弦构成。琴身长约152厘米、宽17~21厘米。
琴框是长方形的边框,右为琴首,左为琴尾,上西蒙以呈拱形的薄水面板,采用长白山生长的纹细质松、易于振动的鱼鳞松或梧桐木制作,琴底有底板和琴脚,底板用栗木、琴框和琴柱使用红木或花梨木等质地较硬的木料制作琴首一端有凸起的岳山支弦,张有13条琴弦。琴柱安置在面板中部,排列呈雁行。每张一柱,可移动以调节育高。
新中国成立后,伽倻琴得到不断改革,已制成五声音阶18弦伽倻琴及七声音阶21弦伽倻琴。后者加大了共鸣箱,采用尼龙弦和尼龙钢丝弦,音响宏亮,音色优美动听。
伽倻琴的种类大体可分为“正乐伽倻琴”(古制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种。
1.古制伽倻琴:琴槽是用独木刳桐制做,不设底板,尾端有羊耳头状的装置,有十二弦(用粗细不等的丝弦),弦柱十二(人字型的雁柱)。此种伽倻琴到二十世纪初已很少见。
2.散调伽倻琴:它是属于近代的伽倻琴,在形制上有较大的改进,如将尾端羊角木去掉,并将琴体加上栗水底板,有染尾,有十三弦(丝弦)。主要用于散调音乐。
3.21弦伽倻琴:是现代用的改良伽倻琴。在形制上把尾端的染尾去掉。有21弦。弦有尼龙弦和金属钢丝缠尼龙弦两种;定弦有七声音阶定音法和五声音阶定音法两种。
演奏伽倻琴,右手除小指外均用于弹奏,技巧有弹、拔、滚、琶等,泛音特别清澈动听。左手技巧有按、颤、推、揉等,是表现伽倻琴独特风格的重要手段。伽倻琴也可演奏双音、和弦以及简单的复调音乐,演奏中一般不转调。伽倻琴有丰富的表现力,通过演奏者纯熟的手法,能表达出刚毅、柔和、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或奏出雄壮、激昂的宏伟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轻快活泼的民间音乐作品。
现代的伽倻琴音乐,继承了散调的风格并发展为以民歌改编的器乐曲,以现代生活题材为素材而创作的器乐曲以及与管弦乐队合作的协奏曲。如:《道拉吉》(桔梗谣)、《哨所之春》、《沈清专》等等。
伽倻琴弹唱,是朝鲜族传统演唱形式,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器乐与声乐伽倻琴散调和流派:
《散调》:是器乐独奏的形式也是乐曲名称。它是以说唱音调为基础的。只用长鼓来伴奏,演奏时间为25-3O分钟。《伽倻琴散调》音乐的发展,严格地遵循着逐渐趋于紧张、到终曲达到最高潮的规律,它的发展速度也是由缓慢逐渐加快的原则为特征。《伽倻琴散调》的乐章构成如下:
晋阳调18/8慢速
中莫里12/8中速
中中莫里12/8中速稍快
扎紧莫里12/8稍快
挥莫里2/4快速
散调是多乐章组曲,从慢板开始到快板结束,但现代演奏家们喜欢选章演奏,形成一种样式。
有关伽倻琴的流派,常以地域和名家们的不同风格来划分,音乐主要由散调音乐来划分。
《伽倻琴散调》产生于朝鲜南部地区,后来流传至朝鲜北部和我国延边地区。由于各地方的语言抑扬不同,音乐也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伽倻琴散调》是技巧性很高的器乐独奏曲,带有即兴性,因此,在演奏时感情的抒发、技术的运用和发挥,尤其是在左手弄弦的密度、速度、强度等技巧的发挥上,产生不同的风格特色,从而形成不同流派。
《伽倻琴散调》有很多流派,但主要有金昌祚流派和沈相健流派。金昌祚的弟子又分成金竹坡流派、安基玉流派、崔玉三流派等等,延边伽倻琴主要继承安基玉流派、崔玉三流派等。
补充资料:
伽倻琴,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朝鲜语称嘎呀高。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在我国东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蜿蜒的图们江和鸭绿江畔,在长白山的林海雪原,居住着勤劳勇敢、多才多艺的朝鲜族人民。他们不仅发展了农、林、渔等各业生产,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伽倻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乐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历史较悠久。伽倻琴是朝鲜族古老的弹弦乐器,早在公元500年左右就已流行在我国东邻--朝鲜半岛的民间了。它的外形与筝酷肖,相传是古伽倻国嘉实王于勒采汉筝、汉筑(筝、筑都是汉族古老的弹弦乐器)之形制,加上民族特征而制成的。朝鲜古籍《三国史记》载:"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大概似之。"伽倻琴又称新罗琴,是新罗乐的主要乐器。《新罗古记》在谈到它的来历时说:"伽倻国(位于现在的庆尚南、北道)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之。王以谓诸国方言各异,声音岂可一哉;乃命乐师省热县人于勒造十二曲。后于勒以其国将乱,携乐器投新罗真兴王,王受之,安置国原。"这些文献记载说明,伽倻琴是仿照汉族人民所用的筝而制造的。公元6世纪时已流行于古代朝鲜新罗国南方的伽倻国,当时新罗国与唐朝有着密切联系。新罗朝时期(公元7世纪~10世纪)伽倻琴东传日本(日本称其为新罗琴),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现在还存有一张那时制作的伽倻琴。
?古代的传统伽倻琴,原有雅乐伽倻琴和俗乐伽倻琴之分,琴体均采用桐木制作,是把整段原木从中纵向对半破开,将其半边掏挖成瓦片状空槽,在"瓦片"凸面张以琴弦,不加底板。雅乐伽倻琴稍宽大,全长167厘米,琴首宽33厘米;俗乐伽倻琴略窄小,全长152厘米,琴首宽17厘米或21厘米,均张有12条丝弦,一弦一柱,柱可移动。伽倻琴最大的特点是:在琴尾一端设有羊角状系弦板。成伣等所编《乐学轨范》(成书于1493年)中载有伽倻琴图,当时的羊角板很大,琴弦固定于系弦板上,系弦所用的丝绳剩余部分,编扎成数束丝绦。经过若干世纪的流传和改进,并吸取其它民族乐器的优点,伽倻琴增加了底板、形成了共鸣箱,显著地增加了音量和丰富了琴的音色。
现代的伽倻琴,由琴框、面板、底板、岳山、琴柱和琴弦等构成。共鸣箱呈扁长方匣形,全长150厘米、首宽22厘米、尾宽26厘米,右为琴首,左为琴尾。琴框表面蒙以呈拱形的薄木板,下设底板和琴脚,底板上开有三个圆形或一字形的出音孔。琴首一端有凸起的岳山架弦和穿挂琴弦的弦孔。张13条琴弦。琴柱呈人字形,高6厘米、底宽6.5厘米,柱中钻有小孔用细弦串连,支弦于面板中部,排列呈雁行,每弦一柱,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聪颖的朝鲜族人民,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制琴经验,他们采用质地松软、容易振动的梧桐木制作面板(有的也用长白山生长的鱼鳞松),底板用栗木,琴框和琴柱使用红木、花梨木等质地较硬的木料制作,琴弦采用丝弦或钢丝弦。20世纪60年代以来,伽倻琴得到不断改革。延边歌舞团著名朝鲜族伽倻琴演奏家金震和延吉民族乐器厂合作,制成五声音阶十八弦伽?倻琴。嗣后,中央民族歌舞团朝鲜族伽倻琴演奏家金力子,又研制成功七声音阶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伽倻琴,加大了共鸣箱,采用尼龙弦和尼龙缠钢丝弦,音响洪亮,音色优美动听。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陈列着几张伽倻琴。有一张是来自延边朝鲜族民间的制品,通体用松木制成,琴身全长147厘米、首宽20.5厘米,张12条丝弦,琴框和底板髹红色漆。另有两张伽倻琴,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转来的日本友人赠品,均为松木制、桐木面,琴长144厘米,首宽分别为23.4厘米和26厘米,分别张有12条和13条丝弦,其中十三弦伽倻琴外髹棕色漆。在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载有一张现代制作的伽倻琴。
演奏时,奏者席地而坐,将琴体横在身前,琴首置于右膝上,琴尾触地。也可将琴身平置于桌面上。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弹奏琴柱右侧弦段,左手按抑琴柱左侧弦段。伽倻琴多按五声音阶定弦,主要用C调或bB调。十三弦伽倻琴定弦为:f、g、bb、c1、d1、f1、g1、bb1、c2、d2、f2、g2、bb2,最高音弦通过重按,可使发音提高一个小三度。经过改革,已有按七声音阶定弦的伽倻琴。十五弦伽倻琴定弦为:g、a、c1、d1、e1、g1、a1、c2、d2、e2、g2、a2、c3、d3、e3。二十一弦伽倻琴音域G-f2。现在朝鲜族民间普遍使用的十二弦伽倻琴,也常以七声音阶定弦为:g、a、b、c1、d1、e1、f1、g1、a1、b1、c2、d2。发音柔和、圆润,音色清雅、悠扬,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右手技巧有两指合弹,单指托、劈、挑、抹、剔、勾、撮等,左手技巧有按、颤、推、揉等,是表现伽倻琴独特风格的重要手段,其中以揉弦(亦称弄弦)最富特色。伽倻琴也可以演奏双音、和弦以及简单的复调音乐,但在演奏中一般不做转调。伽倻琴富有丰富的表现力,通过演奏者纯熟的手法,能表达出刚毅、柔和、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或奏出雄壮、激昂的宏伟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轻快活泼的民谣等音乐作品。伽倻琴可以独奏或重奏,在专业或业余文艺团体中主要用于集体弹唱,并在民族乐队中应用。较著名的传统乐曲有:《伽倻琴散调》、《月亮》、《鸟打铃》、《你哩哩》、《桔梗谣》、《丰年乐》等。
伽倻琴弹唱,是朝鲜族民间传统演唱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器乐与声乐相结合的艺术。在过去,伽倻琴多为男子演奏,而今天,则以女子弹奏者居多。在延边艺术学校还设有伽倻琴专业,培养演奏人才。在舞台上表演伽倻琴弹唱时,由五至十名身着民族服装的朝鲜族女演员坐成一排,将琴的首端置于右膝上,尾端放在地面上,左手按弦,右手取音。表演者边弹边唱,歌声与琴声交融,再加之杖鼓敲击节奏,亲切感人,显示出这一表演形式的巨大艺术魅力。许多优秀作品,如《纺车抒怨》、《青春放光芒》和崔三明创作的《长白山啊,延边的骄傲》等,深受人民喜爱。在我国民族音乐的百花园里,伽倻琴弹唱泛着沁人的芳香,她像金达莱一样,优美而清新。
蒙古筝
雅托葛(蒙古筝):即雅托葛,流行在我国锡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带古老的民族乐器,表现力十分丰富;其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均区别于汉族古筝。
雅托葛分有十二根弦和十根弦两种。主要在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一带流传,因其年代久远,所以在当地牧民中影响很大。一般十二根弦筝用于宫廷或庙堂,十根弦筝流传在民间,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雅托葛用的松特作。通长139cm;厚7om,宽28cm,梁内弦长96cm。弦为丝质。琴身以红、黄、蓝、绿、白色绘制成具有蒙古族风格特点的图案。弦码的高度为5om,形状古老。雅托葛有它自己独特的定弦法,虽然也是五声音阶定弦范畴(fa、si两个音在mi、la上按出),但是码子是由长短不同的两行排列而成。雅托葛有四种调,①查干调——(D调),2、哈格斯调——(G调),③黑勒调——(c调),④递格力木调——(F调)。这是雅托葛的演奏家们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演奏理论,是蒙古筝所固有的调名,其转调规律则跟汉族筝完全相同。
雅托葛主要是用右手的大指托、劈和食指勾、挑等技巧来演奏单声部乐曲。锡盟艺人则用大、食指八度、四度、五度应弦技巧之外,还用大指上下扫和弦;伊盟艺人则用大指和食指同时向同方向托、挑的技巧奏出八度五度和音,以达到加强力度、变换情绪、突出风格等效果。至于左手的指法大致和汉族筝的指法相同:主要是以按、揉、滑、颤弦为主,很显然,雅托葛的演奏法更为古老些。
雅托葛历来用于蒙古民歌伴奏或自弹自唱。因此,它的演奏风格和技巧有许多是从蒙古民歌的演唱中吸收进来的,当然也吸收了一些其它蒙族乐器(如:马头琴、四胡、三弦)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地区特点。
锡盟一带的民歌特点是高昂、开阔、奔放。锡盟的弹筝艺人们除演奏一些当地的民歌之外,还演奏一些“阿斯尔”、“八音”之类的民间乐曲。据说:“阿斯尔”乐曲的形式最初(清朝初期)还是个民歌的前奏(间奏)曲,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套独奏乐曲(也叫宴乐)。
伊盟一带的民歌非常丰富,故有鄂尔多斯歌海美称。这个地区的民歌情绪欢快、节奏明朗、旋律音程的跳跃性大,载歌载舞是他们的主要特点。伊盟弹筝艺人主要以演奏伊盟民歌为主,但还演奏一些伊盟民歌联奏曲,在联奏徵调式民歌曲子之间有一支固定的前奏(间奏)曲,这便成为伊盟民间音乐的特点。
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的内容与这里介绍有许多不同,故补上。
雅托噶,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筝。汉族称其为蒙古筝。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以及辽宁省、吉林省蒙古族聚居区。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流行于民间,而以秦国尤盛,史称秦筝。《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记载。1979年,江西省贵溪县仙岩春秋战国崖墓群发现两件“十三弦木琴”,应为筝的早期实物。历代筝的形制无大变化,但弦数不等,有十二弦至十六弦等多种。后汉以来,文人墨客在正史和诗词歌赋中都谈到了筝。唐代诗人李峤、李白、刘禹锡、元稹、张祜、李商隐等都为筝写有著名诗句,大诗人白居易在《筝》中描绘一女筝手的精彩表演,说她“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只见她“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待转入高潮,最后戛然而止,“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咚”。可见当时筝的演奏技艺已经很高了。在盛唐诗人笔下,筝的艺术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成为筝史上光辉的一页。我国的筝,还于唐代传入日本,此后逐渐成为日本邦乐的主要乐器,并产生许多演奏流派和著名筝曲。在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藏有唐代筝(残)一件,《东大寺献物账》中记有“楸木筝一张”,1952年曾据残件复原全形,通长190.85厘米。?
1206年,蒙古民族英雄成吉思汗(蒙古语强大之意)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后又用武力灭亡西辽、征服西夏、击败金朝。其孙忽必烈(1215年—1294年)又征服大理、吐蕃,灭亡南宋,1279年建立了元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全国的政权。在元代的宫廷、军队和蒙古族民间,普遍流传着十三弦筝和十四弦筝。《元史•礼乐志》中载有:“宴乐之器,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达备录》记述:“国王(指木华黎)出师,亦以女乐随行……多以十四弦筝弹《大官乐》等曲。”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不仅在《无题》中有“十二飞鸿锦上筝”的诗句,他在《春夜乐》中还写道:“……双筝手语凤凰柱,弹得新声奉恩主。朝惺惺来梦妒妇,水远神仙吹海雨。”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用两张筝对弹的表演形式。明、清以来,在蒙古族民间、王府或喇嘛寺院中流行的仍然是体积大小不一、弦数多少不等的雅托噶。《包头文物汇编》载:明朝末年,在阿拉坦汗夏宫壁画《宴请奏乐图》中乐队女伎弹奏的是十二弦雅托噶。《清史稿》记有:清朝初期,在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俘获林丹汗全部宫廷乐器中有“唯设六弦”的雅托噶。
蒙古族各阶层使用雅托噶是有区别的,军队多使用十四弦雅托噶,用于出征、战斗和凯旋等军事活动中,战争胜利,"多以十四弦(蒙古筝)弹大宫乐曲,拍手为节,甚低,其舞甚异"。宫廷和王府常用十三弦雅托噶,用于迎宾、宴请和送往等礼仪活动中;喇嘛寺院和民间则使用十二弦雅托噶,用于祭祀、诵经和民间盛大集会(那达慕)等宗教和喜庆活动中。据传,十三弦雅托噶代表着古代十三个蒙古部落和十三个官位的团结。今天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雅托噶仍弦数各异,伊克昭盟有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在十二弦上加一低音弦)的雅托噶,乌兰察布盟有十三弦、十四弦雅托噶,锡林郭勒盟有十二弦、十三弦和近代十六弦雅托噶,昭乌达盟有十二弦和十三弦雅托噶等。
雅托噶的外形和结构虽与我国各地流行的古筝完全相同,但也具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雅托噶,共鸣箱多用一整块厚桐木板挖制成槽形,长130厘米~160厘米、宽20厘米~24厘米,上面蒙以桐木薄板而成,两端微下垂,也有的琴尾稍长。底板的左、右两端和中央,分别开有一个圆形或一字形的出音孔。通体髹深棕色漆,琴首、琴尾表面和琴箱四周镶嵌或描绘金龙图像或云卷图案。张以丝弦或肠衣弦,弦下设有柱马,柱马可移动以调节音高。有的雅托噶在琴尾还接有长20厘米的折叠琴架。
演奏时,多采用坐姿,奏者席地盘腿而坐,将琴体平置于奏者前腿,或将琴首置于奏者右腿上部,琴尾触地,也可将琴平置于木架或高台上。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戴骨制指甲拨子弹拨琴弦,左手以食指、中指为主辅以拇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右手有托、劈、勾、挑、抹、扣、轮、连托、连抹、双剔、双扣等指法;左手按法有虚、实、空、滑、揉、颤、抹、点等技巧。左手食指也可戴骨制指甲拨子与右手交替弹奏。牧区多不戴骨制指甲拨子弹奏。伊克昭盟十弦雅托噶定弦为:d1、e1、c、g、c1、d1、g1、c2、d2、g2,音域c—a2。乌兰察布盟十二弦雅托噶定弦为:d、a、b、d1、e1、g1、a1、b1、d2、e2、g2、a2,音域d—c3。十四弦雅托噶的定弦增加两个高音c3、d3,音域d—f3。锡林郭勒盟十二弦雅托噶的定弦法为蒙古族民间广泛采用,故又称传统定弦法,定弦为:b、f1、g1、d、a、d1、e1、a1、d2、e2、f2、a2,音域d—c3。雅托噶发音洪亮,音色粗犷。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蒙古族著名演奏家有王府乐手四代传人扎木苏、官布道尔吉和巴音满都等。著名的传统乐曲有:《阿斯尔》和冠以锡林郭勒盟各旗名称的《阿斯尔》、《荷英花》、《阿其图》、《八音》、《高林掏海》和《春天里聚来的百鸟》等。
补充二: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筝。是蒙古族曲艺主要伴奏乐器之一。蒙古族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里就多处提到雅托克和胡琴,可见其起源古老。据有关文献记载,元朝之前,蒙古筝已在我国北方广为流行,元时已正式列为宫庭重要乐器。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的《乐曲》部分有:"元乐器如筝、秦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所弹之曲与汉人曲调不同"。香港著名古筝演奏家陈雷士在《联合音乐》(2/1982)上撰文认为:"最初的筝形制短窄、便于携带,当时游牧的少数民族始创而流行开的"。经长期改进,元朝时,蒙古筝已出现了单弦、二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等六种形制。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草原、仍有十二弦轻便型可携于马背弹奏的雅托克,惜全毁于"文革"。
现普遍流行的是近年改进型,长约140cm,宽28cm,张16根弦,用雁柱调节音高,定准弦音。演奏上有劈、托、勾、挑、拈、刮、颤、按、滑、上滑、呤等主要指法。多流行于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福建筝
闽筝(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的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上杭县、永定县等闽西南诸县份,习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间,古筝已在福建各地长期流行着。
历史上,中原人士几次大规模的南迁(公元四、五世纪),带去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使原本落后闽西南地区逐年繁华起来。中原古筝音乐也就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而传播到闽西南一带。唐垂拱二年(686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人士入闽南漳州;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带兵入闽,后称闽王;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离临安来闽。这些都和传播中原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另外,北方艺人,尤其是中原艺人来闽卖艺者历朝不断。这就极大的促进了闽文化(包括音乐)的发展。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闽西南各县盛行着一种民间器乐合奏。诏安县称为“古乐合奏”,云霄县称为“合乐”,东山县称为“和乐”,闽西各地多称为“汉乐串’”。这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的最突出特点是,以古筝做为主奏乐器,领头定拍,尤其在诏安和云霄两县最为讲究。
清朝至民国初年,在诏安、云霄、漳浦、东山一带古乐演奏极为盛行。诏安城内有八街,街街都有古乐馆社,其影响最大的是“四也”乐馆和张永固先生组织的“留香”乐馆。乐馆以乐会友,夜临乐声四起,热闹非常。张永固先生自操古筝,还配有弦、竹弦、洞箫、小三弦、双清等乐器和合。演奏者七、八人,多至十多人。他们不奏潮乐,只崇古乐,有时还加入曲笛随唱昆腔助乐。云霄县和漳浦县“会乐”活动也非常领繁。民国年间至五十年代初期,云霄全县大多数乡社都有古乐组织和活动,但古筝在乡社的“合乐”中已不多见了。唯城内的“振德剧社”的古乐合奏。有陈友章先生主奏古筝,古朴淡雅,还保留着浓郁的传统韵味。
浙江筝
武林逸韵(浙江筝):即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据传在东晋时筝已传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则更多见诸于诗词文字。
传统的浙江筝只有十五弦,身长1.1米左右,面板、背板为桐木,筝尾稍向下倾斜,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561235612356123;放在桌上坐势(或立势)弹奏。演奏时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制成的甲片,现在则有所改变,筝的共鸣箱的长度增至1.65米左右。后岳山改为S型,弦数增至为21根(音域扩展成四个八度,音程由D—d3);弦的质地由丝弦改为钢丝外缠尼龙丝的粗细不同的系列筝弦。弹奏时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为胶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制成。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我们可以明显地从《将军令》和《月儿高》这两首浙江筝曲中看到,前者以“摇指”模拟了号角声声的长啸;后者则以“摇指”表现了连绵不断的歌声。
浙江筝曲和过去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深厚的血缘关系。杭州滩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种基本唱腔,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点’”演奏手法,从技巧的角度来看,在其他流派的筝乐中也有所采用,但不像浙江筝用得突出,明显的形成了一种演奏上的特点,并有了专称。“四点’”手法在浙江筝中的运用经常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在现代创作的一些筝曲中,也常采用这一手法。
浙江筝曲和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曲目有许多是相同的。江南丝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在浙江筝曲中,像《云庆》、《四合如意》等比较多的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有清香的泥土气息,“四点’”手法的运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浙江筝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些优秀的传统古曲,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如《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等,“凡十三套,无一不能”。这些乐曲所表现的题材范围比较广,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较丰富,像双手抓筝的技巧,在1814年荣斋所编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记录了双手抓筝的手法,浙江筝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辈蒋荫桩先生,在二十年代使用了这一手法;
浙江筝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丝竹’、“杭滩”为源,故曲目的板数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体系。乐曲也由单一的乐思发展到复杂的乐曲结构。在演奏风格上,一般节律都比较明快、流畅秀丽。同时,又由于浙江筝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手法比较丰富,因而在风格表现上并未完全单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传很广,而最早流传于浙江一带,是浙江筝人在传授时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绘景写意的作品,音韵铿锵古朴。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相联系。
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同名异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筝曲中,如河南《南阳板头曲》有称之为《高山流水》的;山东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有称《四段曲》、《四段锦》的,亦有称《高山流水》的。
客家筝
汉皋古韵(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是广东优秀传统音乐之一。广东汉乐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它是在晋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后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等部分地区流行,此外在赣南、闽西南、潮汕、台湾以及国外有华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20世纪20年代,汕头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
传统的客家筝的形制,长度约1.2米左右,面板的弧度较大,桐木制成。上装16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561235612356i235)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E调。
潮洲筝
韩江丝竹,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一格。筝能自成一格而有别于其他乐器,至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即所谓以韵补声,舍此,则很难言筝乐的流派和发展。在潮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潮洲筝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物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
潮洲筝的主要曲调有《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活五》调乐曲缠绵悲切,律调很有特点。
潮州筝从前使用二三四谱,简称二四谱,是潮乐独有的乐谱,现在虽然不用了,但很多潮乐术语來自二四谱,不了解二四谱,也就解释不清这些术语。
二四谱的唱名二三四五六七八(当然是以潮州话唱),等于简谱的5612356(soladoremisola),6和7同用“三”,3和4同用“六”。例如我们经常碰到的“轻三六”,“轻”指不按弦,所以三六是6和3。又例如“重三六”,“重”即按弦,把原來的6和3按成7和4。
潮州筝弹奏技巧的最大特点是左手与右手拇指的配合,拇指弹到哪里,左手跟到哪里。潮州筝的拇指使用率很高,一半以上的音都靠拇指完成,换句话说,一半以上的音都经过左手的艺术处理。
左手的工作不但繁重,而且得非常仔細。学习潮州筝時经常听说“一音三韵”,“一音”由右手弹出,“三韵”靠左手做出來,一个音能做出三個韵,真正的以琴代言了。在民间,用筝等拨弦乐器来演奏古乐“诗谱”称为弦诗乐。《柳青娘》是该诗乐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它虽不属大套曲,但它包括“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曲调又优美,极具潮乐的特色,在潮乐中称之为“弦诗母”,意即乐曲之母。
在学习潮筝时,《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此外,像《寒鸦戏水》、《月儿高》、《锦上添花》、《思凡》等也都是潮筝中常用的曲目。
曲目包括:沙落雁出水莲(活五调)月儿高(重六调)南正宮(汉调)
雨溅海棠花(活五调)叠断桥吹箫引凤柳青娘(活五调)
开扇窗过江龙思乡曲(活五调)思归(重六調)千佛忏小曲
耍孩儿江儿水昭君怨(重六调)
山东筝
齐鲁大板(山东筝):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荷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和戏曲,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这两个地区的古筝传授系统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传统古曲大都是长度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构的标题性乐曲,在演奏技法上也无很大差异。聊城地区的古筝传人和古曲数量较少,它的传统筝曲主要是聊城地区临清县金郝庄的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埙先生传下来的。由于聊城地区的传统筝曲未能在山东和全国范围内流传,它的历史、传谱等尚待进一步整理、发掘,故人们对于“山东筝”的概念,习惯上只指荷泽地区的古筝。
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橡《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就是作为联缀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
山东筝过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河南筝
中州古调(河南筝)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同时,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易名为《高山流水》。
牌子曲是由鼓子曲的曲牌演变而来,大多较短小,清新活泼,别具一格,如《剪剪花》、《满舟》、《叠落》等。但也有《码头》那样三百余板的大曲牌。
板头曲是以弦索演奏的合奏曲,同时又是筝、琵琶、三弦的独奏曲,这和汉魏相和乐的“但曲”非常相象。民间的表演方式,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合奏或独弹一、二曲,调弦活指,称作开场或闹台;或在唱段之间,弹奏一曲,用以变换气氛。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调曲子趋于衰落,板头曲常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了。
河南筝的传统曲目中板头曲,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调曲子”,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剧种“河南曲剧”。小调曲子原来比较简单,但后来,旋律发展了;筝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渐具备了它的个性,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它在音乐上独有的美。
陕西筝
真秦之声(陕西筝)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
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陕西筝:陕西地区是中国筝的发源地。但现在“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这里有丰富多采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著名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说,这就是“秦筝的余绪”。筝在榆林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这正是筝的最早奏法。筝在陕西地区已渐渐失传,其传谱传人都无资料可寻。(站长附:现在吉林一带的一种民间表演应用了筝,形式和榆林筝有点类似,因为没有机会进行考察,也就不清二者是否有相关之处)。
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筝家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艺,从伴奏地方戏曲到编制秦韵风格筝曲,作了大量的工作,使陕西人民从新熟悉了筝。1957年,榆林筝名家白葆金参加了全国的民间音乐调演和陕西省第三届民间戏曲汇演,并独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筝曲。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以及会议对陕西迷胡筝曲的肯定,都对秦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后来涌现了象《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优秀的陕西风格筝曲。西安鼓乐,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关于筝的记载,给陕西筝人以启示,又有筝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众多筝同仁的帮助,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陕西已渐渐地恢复筝奏秦声。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第三,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第四,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谈古筝流派时说,“陕西派多抒情”说明了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