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清代毛其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但其型制却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无三弦。元朝时,三弦盛传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曾称弦索。元王实甫词清沈远曲之《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乐器。
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出土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河南焦作西冯村金墓出上有演奏三弦的乐俑,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说明三弦在宋元时期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现当代,涌现出了很著名的三弦改革家和演奏家——萧剑声。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我国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萧剑声先生设计、天津市民族乐器厂制造的短杆大三弦问世。这种新型大三弦制订有轻工业部标准,全长112厘米。琴杆长75厘米,琴鼓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9厘米,琴杆短、把位近,可发挥快速演奏技巧;置有活动山口,能任意转调;将指板与鼓面接平,音域向上扩展一个八度。适于独奏或民族乐队使用。
其中,琴弦改为钢丝。最近正在研制采用新材料制作的三弦,代替传统的莽皮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