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大全
钢琴
1121
电钢琴
149
电子琴
92
风琴、手风琴
16
合成器
15
其它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器大全 > 乐器发展 > 正文

20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2012年04月10日    来源:华夏民族音乐网    

  神州乐器网讯   20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阶段。1938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国演出时,首次用中国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并在美灌制了唱片[1];1953年,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2]。此后,中国竹笛不但是伴奏、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乐器,而且成为音乐舞台上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奏乐器。

  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形式迅猛发展起来。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和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两大流派对中国竹笛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形制革新与作品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从而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发展全面推向了高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大批中、青年演奏家脱颖而出,一批批改编、创作的优秀中国竹笛作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众多竹笛演奏家、制作家开始对中国竹笛的形制进行开拓性的革新,先后研制出"多音孔竹笛"、"新竹笛"(加键笛)、"排笛"、"口笛"等。近年来,又出现了"弯管笛"、"巨笛"等。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使中国竹笛彻底结束了数千年来扮演单一伴奏角色的历史,完全以主角的神采登上了国内乐坛,并且已风靡世界各地的舞台,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极具艺术魅力的中国民族独奏乐器之一。

  20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南北两大流派不同独奏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中叶,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发展迅猛,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演奏作品,以及使用不同的中国竹笛形制的南北两大流派。所谓中国竹笛南方流派,即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中国南方竹笛演奏家,以演奏"曲笛"为主,善于对气息进行巧妙控制,以及运用手指演奏技巧中的"颤"、"叠"、"增"、"打"等,将江南民间丝竹音乐、江浙一带地方戏曲音乐,和南方诸多民歌等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其演奏风格委婉、秀丽,形成了中国竹笛南方流派独特的演奏艺术风格与群体演奏模式。所谓中国竹笛北方流派,即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竹笛演奏家,以演奏"梆笛"为主,熟练运用气息的缓急变化,以及运用"吐"、"滑"、"垛"、"花"、"抹"等演奏技巧,将内蒙、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其演奏风格刚劲、豪放,形成了中国竹笛北方流派独特的演奏艺术风格与群体演奏模式。中国竹笛南北两大流派的形成及其发展,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全面推向了高峰,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中国竹笛形制革新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专业竹笛工作者与竹笛爱好者对中国竹笛进行的形制革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竹笛形制革新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

  (1)扩增中国竹笛的音孔。将传统普通六音孔形制竹笛改制为"七音孔笛"、"八音孔笛"、"九音孔笛"等,使演奏者便于演奏半音与转调,大大丰富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表现力。实践证明,中国竹笛扩增音孔的形制革新方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3]。

  (2)扩展中国竹笛的形制。将中国竹笛的形制向更大(长)与更小(短)发展。如,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于七十年代发明的"口笛":长度只有10厘米,两端开孔,吹孔1个,指音孔3个,音域共一个八度余三个音,发音尖锐、响亮,穿透力极强。又如,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蒋国基先生与竹笛制作家常敦明先生发明的"巨笛":长度为10余尺(3.15米),最低音是G,每个音孔均能吹出一个八度,需要3人共同演奏。中国竹笛扩展形制的革新方式,开拓、发展了中国竹笛乐器的新品种,推进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进一步的发展。

  (3)增加机械装置。在中国竹笛的音孔上安装机械装置,使演奏者便于演奏十二平均律半音音阶与各种转调等。如,南京艺术学院蔡敬民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新竹笛"[4]:借鉴西洋长笛的机械装置系统,将"新竹笛"的音域扩充为三个八度以上,既解决了演奏者演奏十二平均律音乐作品困难等问题,又保留了中国竹笛的演奏技巧与音色特征,使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又如,中国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于六十年代发明的"排笛":将3支竹笛捆扎在一起,丰富了竹笛的调性变化,增强了演奏者在独奏过程中的音乐表现力。

  3.中国竹笛独奏作品的发展

  20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竹笛独奏作品也进入了创作繁荣的时期,一大批改编、创作的优秀中国竹笛独奏作品不断涌现,并形成了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创作手法的鲜明特征。

  (1)以"创编"为主体产生的传统中国竹笛独奏作品的创作特征

  所谓以"创编"为主体产生的传统中国竹笛独奏作品,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为素材进行创编为主体所产生的中国竹笛独奏作品。这类作品的创编者大多是南北两大竹笛流派的代表人物,即第一代中国竹笛演奏家,如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陆春龄、王铁锤等。他们创编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大多反映当时火热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类独奏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姑苏行》《三五七》《早晨》《小放牛》《鹧鸪飞》和《赶路》等[2];其作品大多数以变奏曲式、单二、单三段曲式为主;调式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加清角或变宫);作品的风格充满浓郁的民族、民间乡土音乐气息和地方民间音调。此外,南北不同竹笛独奏作品的演奏风格差异极为鲜明。但也有极少数作品融入了南北竹笛演奏技巧的使用,如赵松庭的《早晨》《三五七》等作品,运用了北方竹笛演奏技巧"垛音"、"历音"等。

  (2)以"创作"为主体产生的中国竹笛独奏作品的创作特征

  所谓以"创作"为主体产生的中国竹笛独奏作品,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为素材进行创作为主体所产生的中国竹笛独奏作品。这类作品的创作者大多是第二代中国竹笛演奏家,如,简广义、魏显忠、俞逊发、蒋国基、刘富容、蔡敬民、曲祥、高明等。他们创作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大多是赞美祖国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歌颂人民的美好生活与精神风貌。这类独奏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牧民新歌》《扬鞭摧马运粮忙》《收割》《水乡船歌》《帕米尔的春天》《枣园春色》《沂河欢歌》和《金陵游》等[2];其作品的曲式大多数以单三段曲式为主;调式以民族五声、六声调式(个别作品加"变音")为基础;作品的地方风格十分浓郁。此外,南北不同的竹笛独奏作品风格融和的趋势较为鲜明。如简广义的《牧民新歌》,既充分运用了北方竹笛多种代表性的演奏技巧(吐音、滑音、花舌、飞指等),又使用了南方竹笛的演奏技巧(打音、叠音等)。再如,蒋国基的《水乡船歌》,既运用了南方竹笛的演奏技巧(颤音、打音、叠音等),充分表现江南水乡秀美的景色,又运用了北方竹笛演奏技巧(垛音、历音等),尤其是在作品的中段加入了高亢、嘹亮的小梆笛,将南北竹笛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融为一体。南北不同的竹笛独奏作品风格与演奏技巧的融和,促进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3)以"创新"为主流的中国竹笛独奏作品的创作特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竹笛作品的创作在创作理念与演奏实践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南北两大竹笛流派在作品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的使用上出现更大的融合。这时期,南方竹笛流派演奏家在作品创作、演奏技巧、竹笛形制等方面大多运用了北方竹笛流派演奏家的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中国竹笛南派作品创作与北派竹笛作品创作在艺术风格与演奏技巧上的完全交融。同样,北方竹笛流派演奏家在作品创作、演奏技巧、竹笛形制等方面也运用了南方竹笛流派演奏家的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中国竹笛北派作品创作与南派作品创作在艺术风格与演奏技巧上的完全交融。这类作品的主要代表作有詹永明的《婺江欢歌》、宁保生的《春到湘江》等。这类作品的出现,将中国竹笛的南北演奏技巧、演奏风格完全融为一体。

  二是将中西音乐创作技法加以紧密结合,创作出以中国民族调式为基础,吸收、运用西洋音乐创作技法的作品,并运用了大量的中国竹笛演奏技巧,使中国竹笛独奏作品既保持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又富有浓郁的西方音乐特色,进一步使中国竹笛独奏作品的创作得以丰富、发展。这类作品主要有蔡敬民的《春光》、曲祥的《向往》等。此外,也有许多演奏家改编、移植外国的音乐作品,用改革的中国竹笛演奏,如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第一乐章、《霍拉舞曲》等。

  三是完全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创作中国竹笛作品。这类作品的创作,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完全打破了传统竹笛作品的创作模式与创作手法,作品的特点大多为无调性,以全新的创作理念与审美原则,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加以开拓性的发展。主要代表作品有杨青的《苍》、谭盾的《竹迹》等。目前,这类作品尚未形成一定的数量和一定规模的欣赏群体。

  综上所述,20世纪是中国竹笛艺术进入史无前例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大发展,南北两大竹笛不同演奏风格、流派的形成、发展与融合,大批演奏家的涌现、各种独奏作品的产生,以及对中国竹笛形制的诸多革新,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全面发展推向了高峰,大大推动了中国竹笛艺术的向前发展。

  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的大发展无疑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责任编辑:陈静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