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大全
钢琴
1121
电钢琴
149
电子琴
92
风琴、手风琴
16
合成器
15
其它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器大全 > 乐器发展 > 正文

扬琴的发展历史

2012年01月16日    来源:123爱乐网    

  神州乐器网讯  两桥洋琴,又叫扬琴(江南)、蝴蝶琴(广东)、瑶琴(潮州)、文琴(贵州)、七音琴(四川) 。因为它是在明末,由外国(两伊、东欧)传入的,所以叫"洋"琴。相对於现代国乐用的多桥大洋琴,我们把两桥洋琴,叫做小洋琴。
  
  小洋琴在民间,多用在说唱音乐的伴奏上;如<四川洋琴>、<四川清音>、<四川琴书 >、<恩施洋琴>、<云南洋琴>、<广西文场>、<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榆林小曲>、<广东南音>、<湖北小曲>、<长德丝弦>、<梅花大鼓>、<广东小曲>、<东北影调>、<内蒙二人台>、<天津时调>....均以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国乐器里洋琴的历史可算最短,但近代型制上的发展变化却最大。因此介绍洋琴不得不就其定弦、型制、琴竹、用弦、技法...之改革上,加以介绍。型制、定弦之改革。
  
  小洋琴因为只有自然音(钢琴的白键),不能转调,所以很早就有上下弦半音定弦法,及左右半音定弦法的改革,以获得变化半音来转调,但基本上因桥数都没有增加,所以演奏、制作均很困难。
  
  如五十年代,天津音乐学院郑宝恒(山西,1924─)与张子锐、赵立叶、天津乐器厂合作 ,於1953─1954年共同制作两桥式十二平均律律吕式大洋琴,即於两桥间采半音调弦法,有高音、低音两种洋琴,均仍为两桥。
  
  郑宝恒再与袁静芳、芦宝林合作研制第二代全律活马大洋琴。七十年代,郑宝恒发明低音弦罩,使低音可得较厚之琴棰效果。民国48年,北京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乐改组组长杨竟明(安徽1918─)制作三桥变音(滚轴)洋琴,可以临时变半音转调,号称快速转调洋琴;民国50年,又制作四桥变音洋琴;民国60年,再制作401五桥变音洋琴;於民国68年以下列三大发明获奖,为洋琴音域、微调、转调三大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一)采用五二多排并列式:解决了张力问题,以四桥并列取代传统之两桥,横向定音 阶,增加音域。左右两桥由八度定弦法,改纯五度定弦法;上下两弦定音由自然音定弦法,改大二度定弦法,解决转调问题,而且各调音位相同。
  
  (二)采用变音滚轴与推滚承轴、变音槽:解决微调或半音变化问题。
  
  (三)采用分(高低)层滚轴板:解决增加变音槽後之音质问题。
  
  1978年,北京民族乐器厂举办洋琴改革会议,建议取消临时变调滚轴。以後武汉音乐学院桂习礼(江西1942─)据此与北京民族乐器厂李江、周靖石师傅(1938─)研制成501大洋琴,於高低音区加进半音调弦法,进一步彻底解决高低音转调问题。(台湾已可接受的501,在大陆并不受欢迎,大体上仍延用401的奏法),弦轴彷钢琴用细螺纹,以增加抓力,防止跑弦。琴内加钢棍牵柱及双梆结媾,以抵销琴弦张力及结合洋琴架,加装脚踏制音器後,叫505洋琴。
  
  发展为全律活码大洋琴後,桥码独立(且悬空离开面板)可各别调整高度以微调音高或音质、制音器改为双档(全制音或部份制音)。
  
  1975年长影乐团夏殿全,与长春乐器厂合作创制加筝洋琴。由四桥洋琴与十三弦筝组合构成。1980年吉林省歌舞剧院赵德林(1941-吉林),与苏州民族乐器一厂蒋柏松合作创制A─1型加筝电子洋琴。由六桥洋琴与三组双码十八弦筝组合构成。并创作A─1型加筝电子洋琴曲<松江木排>。
  
  1980年中国渖阳前进歌舞团,谷成忠(1947-辽宁)制作洋琴止音器。
  
  1980年洪建国、王汉明制作双弧面洋琴。
  
  1980年贵州毕节黔剧团张正周创制合音洋琴。
  
  1981年上海音乐学院洪圣茂(1940-上海)与上海民族乐器厂设制八一型洋琴。
  
  1985年牛兰东发明, 於505洋琴的低音脚踏制音器上加装泛音橡胶棰。
  
  1985年张锐发明洋琴颤音器,可以杠杆原理,用压放滚轴承的方式,产生滑音。
  
  1986年北京乐器研究所张天铎(1940-北京),研制电洋琴。
  
  1987年内蒙古哲里木盟艺术学校,李成文发明微调滚轴。
  
  1987年中国渖阳前进歌舞团谷成忠(1947-辽宁),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合作,创制星海牌多功能电子洋琴。

责任编辑:陈静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