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大全
钢琴
1121
电钢琴
149
电子琴
92
风琴、手风琴
16
合成器
15
其它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器大全 > 弓弦乐器 > 正文

古筝和古琴的区别

2010年03月02日    来源:神州乐器网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七声音阶中的音音会使音程发生增减而具有不协和之感,而古琴的五声音阶式定弦则更符合儒道两家所遵循的平和中庸、顺其自然的宗旨。这是东方人的调式,也是古琴之雅。正是这种美和雅,孔子才要求当时的学士、绅士所必修的六门技艺中包括“乐”,以弹古琴、唱琴歌而从中悟出“道”来。

    古琴的奏法,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弹奏时,右手能够同时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在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时,可作往复摆动的“吟”、“揉”和上滑音“绰”、下滑音“注”等多种技巧奏法,从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风格。古琴的琴音有三类:散音、按音、泛音。

    古琴的弹奏有很多琴道、琴德的讲究,因此自古以来琴家们往往都操守五不弹之原则。即:其一,疾风甚雨不弹。疾风声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弹。其二,于尘市不弹。这是因为尘市喧闹,噪杂不静,俗气又重,故与琴文化精神相违。其三,对俗子不弹。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识风情,难体琴道之妙,自然不为知音。其四,不坐不弹。因操琴须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弹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弹。琴家操琴时,须洁净身心而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古琴的演奏技法经多年洗炼及地域各异,形成风格不同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浙江派、虞山派、广陵派。

    琴之形

    曾侯乙墓十弦琴、马王堆墓七弦琴与现在的琴构造相似,但无徽分。从史籍来看,琴的形制,大约在汉魏时期,基本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琴,依人身凤形而制,有头、颈、肩、腰、尾、足,由两块木板斫合而成。常见的有伏羲式、神农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和蕉叶式等。以仲尼式居多。斫琴选材用料极为考究,唐人即有“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之说。琴面即指板,多用梧桐木、杉木;背板多用梓木;中空构成扁长共鸣箱。琴面“上圆而敛,法天”为阳;背板“下方而平,法地”为阴,间有龙池、凤沼二音槽,象征天地万象;头广尾狭,法四时八节之数。琴面无品,于琴弦外侧镶嵌十三“徽”,以示音位,“其十二法六律六吕。其一处中者,元气之统,则一阴一阳之谓也。”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琴面之上,弦有七根,外侧为低音,依次向内渐高。弦定宫、商、角、徵、羽,法五行。定弦方法多样,最常见的是将七根弦由外而内依次定为:徵、羽、宫、商、角、少徵、少羽,即C、D、F、G、A、c、d,称为正调。弦分丝弦和尼龙钢弦两种。古用丝弦,音量小而韵味足;今用尼龙钢弦,韵味逊而音量大。

    琴制长三尺六寸五分(125CM左右),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宽六寸(20CM左右),象六合;厚二寸(6CM左右),寓天地阴阳之气。

    琴,周身饰以生漆,以黑色为主。琴历百年,始有断纹。断纹种类繁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龙纹断、蛇腹断、流水断等。

    琴,斫法特殊,可历千年而不朽。九霄环佩、飞龙等传世唐宋名琴,音韵极佳,具有无与伦比的音乐价值。可惜此类极品,多藏于深宫,世人难得一见,难得一闻。

    琴之音

    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域宽广,多达四个八度。音色三种,即散音、泛音和按音,象征天、地、人和。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宏亮,变化异常。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

    琴依纯律定泛音,依三分损益律定按音。泛音多达119个,可以大段演奏乐曲,为中外乐器所仅见。《梅花三弄》的主题音乐即用泛音演奏。

    古琴指法非常复杂。右手指法主要有抹、挑、勾、剔、摘、打、托等。左手指法主要有吟、猱、绰、注、进、退、撞等。各种指法结合运用,古琴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音色,极具表情性。

    琴人对琴对音要求极高,研究细致入微。琴讲“九德”:一奇、二古、三透、四静、五润、六圆、七清、八匀、九芳。鼓琴则求“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2/2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